严永清、吴建新、钱健雄

中国药科大学

生脉散是著名的中医传统方剂,由人参、麦冬和五味子三味药组成。近十多年来,国内对生脉散进行了大量研究,旨在开发新的制剂,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提高疗效。对于生脉散的记载,历代文献不尽相同,对少生脉散的最早记载至今还有争议,对其剂量的记载也有很大差别,为了解生脉散发展历史及历代应用情况,以便为继承和发扬这一疗效著卓的古方提供依据,笔者对生脉散的历史文献作了考查。

一、生脉散的最早记载

生脉散,亦称生脉饮。历史上对生脉散的来源主要有二种看法。一是认为该方出自金代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出自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下简称《千金方》)。经文献考查,《千金方》中无生脉散的记载,《内外伤辨惑论》有生脉散的条文,但最早记载应为《医学启源》。

历代对生脉散的来源就有争议。从元代至清代中期的一些文献认为生脉散出自《千金方》,如《格致余论》、《医学纲目》、《医方集解》、《成方切用》等,《杂病广要》对生脉散的来源提出了异议,认为该方源于李东垣之《内外伤辨惑论》,自此,大多数文献记载该方源于《内外伤辨惑论》。

孙思邀所著《千金方》无生脉散或其药物组成的记载。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日生脉散……”,大多数医家认为生脉散即源于此。经考查,《医学启源》中己载:“麦门冬,气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医学启源》刊行于年,而《内外伤辨惑论》刊行于年。从二书的刊行年代看,《医学启源》比《内外伤辨惑论》要早四十五年。至于《医学启源》的作者,有的认为是张元素,有的则否定,从目前资料看,可以认为张元素是《医学启源》的作者。李东垣师承张元素,后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后人对李东垣的著作研究的较多、较深。而《医学启源》的版本较少,主要有元刻本和明刻本两种,直至年,才出版了任应秋点校的《医学启源》,这可能是许多医家认为生脉散源于《内外伤辨惑论》的原因之一,后世的一些文献亦证实了《医学启源》关于生脉散的记载,如王好古、徐彦纯、李时珍所记述的生脉散的内容与《医学启源》记述的内容基本一致。所以说,记述生脉散的最早书籍应为《医学启源》,而不是《内外伤辨惑论》或《千金方》。

综上,《医学启源》首次提出了生脉散的名称,《内外伤辨惑论》则阐明了该方的结构,对组成该的药物亦作了解释。

至于为什么有很多医家认为生脉散源于《千金方》呢?可能是由于朱丹溪误解了李东垣的一句话。李东垣说:“……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朱氏这句话很可能是由李东垣的上一句话推断而来,把李东垣用以解释生脉散名称的话理解成生脉散源于《千金方》,这亦是生脉散源于《千金方》的最早记载,后来许多医家如李言闻、李时珍等继承了朱氏的学术体系,同时亦认为孙真人制生脉散,如《本草纲目》中说:“李言闻曰: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大泄,欲成妾厥,用生脉散,以泻火热,而救金水……”。此后,这种流传持续了很长时间。关于生脉散方名的含意,吴瑶在《医方考》,中说:“名日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医方集解》曰:“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也:王晋三在《古方注》中说:“凡日散者,留药于胃,徐行其性也。脉者,主于心,而发源于肺。然脉中之气,所赖以生者,尤必资藉于肾阴。故《内经》言,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也,麦冬清肺经治节之司,五味收先天癸水之原:人参引领麦冬、五味子都气于三惫归于肺而朝百脉,犹天之云雾清,白露降,故曰生脉,可以说,生脉散是依据其功效而命名的。“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较形象地说明了生脉散的功效。二、生脉散的组成、配量及用法历代文献都记载生脉散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药组成的,但三味药的配量各有不同。有关医书中生脉散处方配伍用量见附表。

附表历代医书中生脉散配伍用量表

表中所列的各药配量,人参、麦冬配量均大于五味子。其中重用人参者占7/10,人参和麦冬配量相同者占3/10,人参配量一般大于或等于麦冬,而五味子的配量则相对较少。三味药的配量往往由制方人在治疗过程中随粉补气或养阴的目的不同而决定,如气虚症状严重时,可增加人参的用量以补气之不足,如果需要以补阴为主,则加大麦冬配量。

生脉散历代均用汤剂,古有长流水的记载。一般以水煎服或代茶饮,亦有先以水煎服,其渣再煎充百茶汤用。《古今医鉴》曰:“煎汤代茶,此一盏,可当茶三盏,服之大有补益”。生脉散常于夏月服之,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说:“肺主气,心主血,生咏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而又有酸敛之品,以收耗散之气,止汗定喘。虚人无外感者,署月宜之”。在应用生脉散时项注意审邪之有无,辨证之虚实,只有当外邪已尽,仅见气津耗伤时方可用之。若外有表邪,或署病热甚,气阴未伤时使用本方,则人参之补、麦冬之腻、五味子之收必有闭门留寇之患,故生脉散并非洽署之通剂。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说:“徐徊溪:叱佑暑之后,存其肇液之方也。观方下治证,无一字治署邪者,庸医以之洽署病,误之基矣。……因用此方者,须详审其邪之有无。不可询俗而视为治署之剂也”。三、生脉散的功用、主治生脉散中人参、麦冬、五味子是三味常用的中药。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肺、脾、心三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用,主治劳伤虚损、久虚不复及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神农本草经》谓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李时珍论述人参的功效:“治男女一切虚证,发热自汗……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心三经,具有养阴益胃,润肺清心的功效,主治肺燥干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之证。《本草纲目》记载:“(珍珠囊)谓麦门冬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名医别录》记载麦冬的功效:“冶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凄撅,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五味子性温,味酸甘,入肺、心、肾三经,具有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之功效,主治肺虚咳喘,口干作渴,自汗,劳损等证。《名医别录》记载五味子的功效:“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本草纲目》曰:“《本草汇言》记载: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息,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康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精神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

将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者配伍后,生脉散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功效。主治热伤元气,阴液亏溉的气阴两虚,证见汗多,口渴、咽干,喘急欲脱,形体倦惰,脉虚无力,舌干红无津,或久病心肺两虚,气阴不足,咳呛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象虚软。

按《医学启源》记载,生脉散主要用于肺中元气不足。可是,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生脉散主要用于治疗中署,明代开始亦逐渐用于元气亏损、肺虚咳喘等证。《医方考》曰:“肺主气,正气少,故少言;邪气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也。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子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生之道毕矣”。生脉散有益气、滋阴之功效,因而能用于中暑或气阴两虚等证。

暑是夏令的主气,《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为阳邪,为冷火热之气所化,其性升散,最易伤肺。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故暑伤人体之后,人体膜理开泄而多汗,出汗过多就会耗伤元气。汗为人体津液之一,《灵枢决气篇》说:“胰理开泄,汗出素秦,是谓津”。汗出过多,不仅耗伤津液,而且气亦随之散失。《素问举痛论》说:“灵则膜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肺主气,又主肃降,通调水道,汗出过多所致的气津两伤实为肺之气阴两伤,津气不足上承,其症状为咽干口燥,气短懒言,口渴,形体倦怠。至于久咳不已,亦耗气伤津,损伤肺之气阴,而出现干咳短气、自汗、脉虚等证,其机理与上述基本相同。总之,属于热邪已清,气津未复,遵《内经》“虚则补之”、“散者收之”之旨,投以益气生津之剂,使元气振奋,气旺则津生,则诸症可愈。生脉散止具有这种功效。《证治准绳》谓生脉散:“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徽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大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歃、眼黑最宜”。《张氏医通》谓生脉散治疗热伤肺胃、虚热喘嗽、脉象无力。生脉散以人参补肺益气生津为主药,辅助以麦冬养阴、清热以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而生津为佐使药。吴鞠通云:“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司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冯氏锦囊秘录杂证》曰:“人参补气为君。所谓损其肺者,益其气也。五味子酸敛能收肺家耗散之金,麦门冬甘寒濡肺经燥枯之液。三者皆扶其不胜,使火邪不能为害也。司天属火之年,时令燥热之际,尤为要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而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固表止汗之功效,使气复津回,汗止而阴存,因久咳伤肺而气阴两虚者,亦可用本方益气养阴、润肺而止咳。

备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来源于生脉方,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效。用于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气阴两虚证,症见胸痹心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少苔或剥苔,脉细弱或结代;冠心病所致慢性左心功能不全II、III级气阴两虚证,症见心悸、气短甚则气急喘促,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动则汗出,舌淡、少苔或剥苔,脉细弱或结代。

严永清,年生于上海市黄浦区霞飞路(今淮海东路)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小学毕业时,随父母迁居无锡,在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初中毕业。年5月无锡解放,同年夏天考入辅仁中学读高中,勤奋学习,思想进步,年底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毅然参军,时年16岁。参军后,领导将他安排到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学习,经军事、政治学习3个月后,又把包括他在内的多名学员分配到该校药学院(年改为东北药学院,即今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学习并毕业。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他各方面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坚定了革命人生观,立志要以学好专业知识为国家建设、为人民健康和救死扶伤贡献自己的青春。年,由于地方建设的需要,他毕业时被分配到南京药学院工作。先后担任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组织的教学工作。他对教学的认真刻苦和高度责任心的表现,得到了学生的赞扬和领导的信任,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在毛泽东同志提出要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号召下,组织决定派严永清参加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这成了他日后为发扬中医药、为中药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转折点。

初学中医时,他对中医理论常持怀疑态度,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产生了兴趣,进而努力钻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对中医“藏象”、“中药四气五味”、“气血理论”等写了许多心得体会。为此,学校还派严永清到全省各市讲演新学中医的体会。由于他学习中医药的认真刻苦及毕业前写的有关“调理气机”的论文等,西学中成绩突出,毕业时成为江苏省西学中人员中惟一的卫生部一等奖获得者。

年西学中毕业回校后,严永清决心致力于中药教学和研究,担任了中药学、方剂学等教学工作。并把当时未被重视、研究难度大而又是中医临床用药主要手段的中药复方和中药理论定为自己长期坚持不懈的研究方向。年,严永清作为全国协作组组长,主持了第一个复方(生脉散)系统研究的国家攻关项目,并对该复方的研究坚持进行了20年,至今仍在继续。年他对生脉散复方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与药效关系的研究,是国内率先以复方为整体的复方化学与药效结合研究的实践者。在基础研究成果的支持下,带领课题组对生脉散先后开发了系列新制剂包括口服液、颗粒剂、以及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九五”期间,又以创新思维,从共煎液研究开发了第一个由有效部位群组成的中药二类新药心得康颗粒剂。严永清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表彰和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及国际医圣杯医学著作一等奖、陈立夫中药著作奖等多项奖励。共发表论文多篇,著作13部。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他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严永清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成果,在许多国内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先后20多次应邀赴意大利、日本、美国、德国、印度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做学术报告,扩大了中药在国际的影响。

严永清在中国药科大学工作49年多,由于他的工作认真,为人诚恳,学风严谨和廉洁公正的品德,获得领导和师生的信任。先后担任中药学院院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等职,直到年他63岁时才批准退出领导岗位。近几年他仍为完成国家课题而兢兢业业地勤恳工作。年、年还被评为师德模范和江苏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严永清除历任上述职务外,曾担任国际中草药学会副会长两届6年,目前还担任着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项目咨询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咨询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中医药名词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职务及《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江苏药学与临床》等的副主任编委、《中国天然药物》副主编《中国中药杂志》等多种杂志的编委。

天士力之骄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nz.com/wwzxz/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