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医案与玄参润痰汤介绍
站在前人肩膀上更深入一步——久咳医案与玄参润痰汤介绍 雨某,女,36岁。 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咳嗽两个半月。 病史:8月1日感冒咳嗽,伴发热,经治热退,但咳嗽一直不愈。咽痒剧咳,咳声连连,咳得面红耳赤,要把痰咳出乃舒,痰少,色白略黄,呈小块状。劳累后咳嗽更甚。平时乏力,脾气急,易脱发,睡眠欠馨,纳可,大便2-3天1次,月经前后偏头痛,工作压力大时也会头痛。近来口干喜饮,8月底旅游回来后,足跟痛至今未愈。月经周期28~30天,经期7天,量中,前5天色鲜红,后2天色深,血块较多,末次月经10月5日,尚未净。舌淡红,有齿印,脉细弦。平时说话较多。 处方:桑叶9g,枇杷叶(包煎)9g,石膏15g,生熟地各15g,亥参90g,蝉衣12,僵蚕12g,天麦冬各15g,阿胶(烊化)9g,木蝴蝶12g,生甘草9g,桔梗9g,南北沙参各9g,枣仁30g,7剂。 年10月19日二诊:服药两三天后,咳嗽大减,痰除,近两天咳嗽基本已除。现大便每天1~2次,眠安,精神振。又诉,最近两年每晚盗汗。舌淡红,有齿印,脉细弦。 处方:初诊方改玄参60g,加五味子9g,浮小麦30g,7剂。 按语:咽痒剧咳,痰少,要把痰咳出乃舒,这是燥咳的典型表现,也是目前的主要矛盾和患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素体寐艰乏力,便干脱发,性急头痛,舌有齿印,脉细弦。此属气阴不足,血分亏虚,而肝阳易亢,其中阴血虚少为体质的主要方面。这是患者之本,但并非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因为标与本两者并不矛盾,故可标本同治。 立方以清燥救肺汤加减为主,养阴清燥,润肺止咳,配伍自拟玄参利咽汤、玄参润痰汤利咽润痰,以解除患者的剧烈咳嗽。方中玄参、生熟地、天麦冬配伍阿胶、南北沙参、枣仁滋阴养血,增水行舟,养肝安神,兼顾患者体质。标本同治,奏效颇捷。 清燥救肺汤虽曰是治疗燥咳的名方,可是很多医生都不会用此方。我学医、从医近二十年,曾跟十几位较为有名的老师抄方,从未见有用清燥救肺汤者,我自己也不会用此方。不会用的原因在哪里?关键在于不知用此方的指征。直到阅读了张文选教授的《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回想起曾读过的潘华信先生所著《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也谈过类似观点,方才恍然大悟。 《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介绍了印会河教授的经验和张先生自己的案例。印老认为燥热咳喘的待点是: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黏,甚难咳出,常咳逆连声,状似顿咳,咽喉干痛,甚则引起干呕或咳血。他指出,咳吐白色泡沫,难以咳出,质轻而黏者,是“肺热叶焦”所致,比干咳无痰更为燥热。张文选教授进一步引用清代陈士铎《辨证录》的论述,咳吐白沫是肺燥咳喘的特征性表现。 毫无疑问,我之会用清燥救肺汤,全在于学习了印老与张文选教授的经验。但我通过之后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印老所谓燥热咳嗽,病因在于局部的燥,或是咽燥致咳,或是燥痰致咳,前者干咳,后者有黏痰难咯。用“燥”来命名较妥,不必加“热”字。燥痰,确实多是白色泡沫,但也可是块状的白痰;小青龙汤证的痰,也可有白色泡沫,或白色较为稀薄的痰,所以这不是辨别的关键,关键乃在于是否容易咯出:难者为燥,易者为湿。 咽燥咳嗽,我用自拟玄参利咽汤。 燥痰咳嗽,我初用清燥救肺汤,后用自拟玄参润痰汤治疗。 为何要自拟一方?因为喻嘉言创制的清燥救肺汤,虽然很有意义和价值,为治咳开辟了一新法门。但我在后来的运用中,感觉此方的方义似乎还有些模糊不清,用药还有些不够专一有力。而且,其要义在于治法,而不在于具体方药,故完全可以订一治疗靶向更明确,用药思路更清晰的方剂来。 因此,豆玄参润痰汤,用玄参、生地、熟地、南沙参、北沙参、当归润痰,稀释痰液,为排痰创造条件;用玄参、天冬、麦冬润痰而利咽;用桔梗、甘草排出痰液;必要时可加麻黄,取其宜肺之功。 此方为何方名用“润痰”二字,而不说是“润肺”呢? 因为“润肺”是古人成说,其意义究竟在哪里?或许还要打个弯、兜个圈子才能说清楚,不如“润痰”二字直截了当,说出了治疗的目标和靶向。 因为我们要润的就是燥痰,而不是其他。咳嗽本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正是因为痰燥,所以难咯,所以才要拼命地咳,直至将痰排出来后,咳才停止,而本身痰量不多,所以要润痰,使痰易出。 而医治本案患者时,正在思考创立玄参润痰汤,故清燥救肺汤与玄参润痰汤同时在用。 又按:此案曾请学生试写按语。一位学生说:“……大便二三天一次等提示燥热伤肺阴,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大便秘结”,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因为患者大便问题是素有的,与这次咳嗽无关,也就是说与燥热无关,与肺与大肠的关系无关。又说:“患者咳嗽开始临近立秋,而如今正值秋季,气候干燥。以辨证为主,气候因素为辅,考虑为温燥伤肺之咳嗽”,学生会有这样的认识,与三因制宜正逐渐成为一种教条有关。似乎发生在秋天的咳嗽,就是秋燥咳嗽。其实燥咳会发生在任何季节,与气候可能有一定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关。 点睛:咽燥咳嗽,燥痰咳嗽·清燥救肺汤、玄参利咽汤、玄参润痰汤运用·印会河、张文选、潘华信·三因制宜不应成为教条 摘自(《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版,邢斌著,p17-20)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zz/5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芳香中药补气圣品五味子补血之王当归
- 下一篇文章: 中医妇科学方剂歌诀组成功效主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