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02/5972929.html

二七四、何首乌

何首乌甘,填精种子,

黑发悦颜,长生不死。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何首乌

拼音HéShǒuWū

别名地精(《何首乌录》),亦敛(《理伤续断秘方》),首乌(《经验方》),陈知白(《开宝本草》),红内消(《外科精要》),马肝石(《纲目》),黄花乌根、小独根(《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栽后3~4年春、秋采挖,洗净,切去两端,大者对半剖开,或切厚片,晒干、烘干或煮后晒干。

原形态何首乌,又名:野苗、交茎、交藤、夜合、桃柳藤(《何首乌录》),赤葛、九真藤(《斗门方》),芮草、蛇草(《汉英韵府》),伸头草、多花蓼、紫乌藤。

多年生缠绕草本。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托叶膜质,鞘状,褐色,抱茎,长5~7毫米。花小,直径约2毫米,多数,密聚成大形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部具膜质苞片;花被绿白色,花瓣状,5裂,裂片倒卵形,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比花被短;雌蕊1,子房三角形,花柱短,柱头3裂,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长2~3.5毫米,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成明显的3翅,成熟时褐色。花期10月。果期11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此外,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江西、湖南亦产。

性状何首乌(赤首乌)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块状,长约6~15厘米,膨大部直径3~12厘米,外表红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整齐的纵沟,凹凸不平,两端各有一根痕。质坚,显粉性。横断面淡红棕色或淡黄棕色,中心为一个较大的木心,周围有数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干后收缩而有稍突起的皱纹。气无,味苦涩。以质重、坚实、显粉性者为佳。

化学成分根和根茎含蒽醌类,主要为大黄酚和大黄素,其次为大黄酸、痕量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蒽酮等(炙过后无大黄酸)。此外,含淀粉45.2%、粗脂肪3.1%、卵磷脂3.7%等。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①降血脂作用

给家兔同时喂饲何首乌和胆甾醇,其所形成的动脉粥样病变较单喂胆甾醇之对照组轻,血清胆甾醇水平亦较低,体外试验何首乌能与胆甾醇结合,在兔肠道能减少胆甾醇的吸收;有认为何首乌中含的卵磷脂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但有报道以何首乌喂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虽能使胆甾醇上升较迟缓,病变稍轻,但不显着,其疗效未能肯定。

首乌延寿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鸽,无论是药物与胆甾醇同时应用,或用胆甾醇形成高胆甾醇血症后给药,均能显着降低血清胆甾醇,但对动脉内膜病变无明显影响。首乌延寿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之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有减轻作用,但也有报道对血脂质与主动脉病理变化无显著影响。有研究首乌延寿丹及其中4个单味药金银花、杜仲、金樱子、桑椹膏对大白鼠肠道胆甾醇吸收的影响,证明前两药似能减少大鼠肠道胆甾醇的吸收,但全方没有表现出肯定的作用,可能由于全方中杜仲和金银花的含量比单独应用的剂量小的缘故。

②对血糖的作用

给家兔口服煎剂后30~60分钟内血糖量上升达最高度,然后逐渐降低,6小时后血糖量比正常低0.03%。

③抗菌作用

何首乌对人型结核菌、弗氏痢疾杆菌试管实验有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

何首乌中提出的大黄酚,能促进肠管的运动,并能骤减神经的时值,促使神经兴奋,增加肌肉时值,使肌肉麻痹。何首乌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特别对疲劳的心脏,强心作用更显著。将何首乌茎部新鲜乳汁涂抹于小鼠耳的腹面,抹药后,耳的腹面及背面均见增厚,其在组织学上的变化与用磷脂类所得之结果相似;可用来治疗瘰疬。

炮制生首乌: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泡至八成透,捞出,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方块,晒干。制首乌:取何首乌块倒入盆内,用黑豆汁与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至汁液吸尽,取出,晒干。(每何首乌块lOO斤,用黑豆10斤,黄酒26斤。黑豆汁制法:取黑豆10斤,加水煮约4小时,熬汁约16斤,豆渣再加水煮约3小时,熬汁约10斤,两次共熬汁约25斤)

性味苦甘涩,微温。

①《何首乌录》:"味甘,温,无毒。"

②《开宝本草》:"味苦涩,微温,无毒。"

③《本草汇言》:"生用气寒,性敛,有毒;制熟气温,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纲目》:"足厥阴、少阴。"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肾三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

①《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

③《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④王好古:"泻肝风。"

⑤《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截疟,治痰疟。"

⑥《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

⑦《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⑧《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

⑩《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熬膏、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涂。

注意大便溏泄及有湿痰者不宜。

①《何首乌录》:"忌猪、羊肉血。"

②《开宝本草》:"忌铁。"

③《医学入门》:"茯苓使。忌萝卜。得牛膝则下行。"

④《纲目》:"忌葱、蒜。"

(四)、复方

复方①乌须发,壮筋骨,固精气:赤、白何首乌各-斤(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净黑豆二升,以砂锅木甑铺豆及首乌,重重铺盖,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暴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暴干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块,以人乳十碗浸匀,晒干,研末),牛膝八两(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晒干),当归八两(酒浸,晒),枸杞子八两(酒浸,晒),菟丝子八两(酒浸生芽,研烂,晒),补骨脂四两(以黑脂麻炒香,并忌铁器,石臼捣为末)。炼蜜和丸弹子大一百五十丸,每日三丸,侵晨温酒下,午时姜汤下,卧时盐汤下。其余并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一百丸,久服极验。(《积善堂经验方》七宝美髯丹)

②治骨软风,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痒:首乌大而有花纹者,同牛膝(锉)各-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干,于木臼内捣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经验方》)

③治久疟阴虚,热多寒少,以此补而截之:何首乌,为末,鳖血为丸,黄豆大,辰砂为衣,临发,五更白汤送下二丸。(《赤水玄珠》何首乌丸)

④治气血俱虚,久疟不止:何首乌(自三钱以至一两,随轻重用之),当归二、三钱,人参三、五钱(或一两,随宜),陈皮二、三钱(大虚不必用),煨生姜三片(多寒者用三、五钱)。水二钟,煎八分,于发前二、三时温服之。若善饮者,以酒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钟煎服亦妙,再煎不必用酒。(《景岳全书》何人饮)

⑤治遍身疮肿痒痛:防风、苦参、何首乌、薄荷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用药半两,水、酒各一半,共用一斗六升,煎十沸,热洗,于避风处睡一觉。(《外科精要》何首乌散)

⑥治颈项生瘰疬,咽喉不利:何首乌二两,昆布二两(洗去咸味),雀儿粪一两(微炒),麝香一分(细研),皂荚十挺(去黑皮,涂酥,炙令黄,去子)。上药,捣罗为末,入前研药一处,同研令匀,用精白羊肉一斤,细切,更研相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荆芥汤下十五丸。(《圣惠方》何首乌丸)

⑦治瘰疬延蔓,寒热羸瘦,乃肝(经)郁火,久不治成劳:何首乌如拳大者一斤,去皮如法制,配夏枯草四两,土贝母、当归、香附各三两,川芎一两。共为末,炼蜜丸。每早、晚各服三钱。(《本草汇言》)

⑧治疥癣满身:何首乌、艾各等分,锉为末。上相度疮多少用药,并水煎令浓,盆内盛洗,甚解痛生肌。(《博济方》)

⑨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何首乌二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粥饮调下一钱。(《圣惠方》)

⑩治自汗不止:何首乌末,水调。封脐中。(《濒湖集简方》)

⑾治破伤血出:何首乌末敷之即止。(《卫生杂兴》)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

取何首乌6~8钱,甘草0.5~1钱(小儿酌减),每日1剂,浓煎2小时,分3次食前服用,连用2天。治疗17例,15例于服药后症状消除,停止发作;2例在服药4剂后控制发作。4个月后有2例复发,仍以何首乌治愈。疟原虫转阴时间大体在症状控制后2~21天。治疗过程中一般无副作用,仅个别有轻微腹泻及腹隐痛现象。

②治疗百日咳

取何首乌2~4钱,甘草0.5~1钱,水煎,每日1剂,分4~6次口服。治疗35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19例,基本痊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完全消失,仅遗下不时二、三声咳嗽)8例,好转(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次数显著减少,咳时短暂)4例,无效4例。经观察,对无合并症、特别是用各种抗菌素疗效不显或晚期病例,有明显疗效。如属初起,可再加车前草、百部、白前、连翘、银花煎服;对鼻出血、咯血、咯痰困难、喘咳有哮鸣音者,酌加对症治疗,以提高疗效。一般无副作用,有些服后有轻度腹泻现象,可加少许诃子或罂粟壳。

③降低血清胆甾醇

将何首乌制成片剂(内含70%浸膏及30%制首乌粉剂),每次5片,日服3次,连用半月至3个月;或用何首乌1两煎服,每日1次,连服1~2个月。用片剂治疗88例,有78例下降,2例不变,8例上升。用煎剂(个别用片剂)观察20例,16例下降,4例上升。服后少数病例有胸闷、升火感,个别大便次数增多。如连渣内服,其作用似更明显,腹泻现象亦较显著;片剂较煎剂作用明显,大便次数亦增多,但仍能耐受。由此似可说明首乌降低胆甾醇的有效成分可能在药渣部。

另据报道,有用何首乌2钱,桑寄生6钱,黄精3钱,为1日量,制成片剂(何首乌研粉过目筛;桑寄生、黄精水浸1小时后煎2次各20分钟,过滤浓缩成膏,烘干研粉。二者混匀压片),分2~3次服。观察86例,治疗前血清胆甾醇均在毫克%以上,平均值为.4±41.6毫克%,最高者在毫克%以上。经服药2个月后,血清胆甾醇下降者51例,下降最多者为毫克%,无明显变化(波动范围在±20毫克%以内)者29例,上升者6例,上升最多者为83毫克%;平均值为.2±51.1毫克%,平均下降38.2±47.1毫克%。测定β-脂蛋白者76例,治疗前平均值为.7±.0毫克%,治后平均值为.1±.0毫克%,平均下降84.6±.0毫克%。治疗后停药1个月复查,其降脂效果尚较稳定。眼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对伴存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亦无不良影响。

④治疗疖肿

取新鲜何首乌2斤,切片,放锅内(勿用铁锅)加水浓煎成毫升。外搽患处,每日1~3次。治疗7例,均在3天内痊愈。

备注《开宝本草》记载,何首乌有赤、白之分。现代药材,除上述蓼科之赤首乌外,少数地区亦有应用白首乌者。白首乌主要为萝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参见"白首乌"条。此外,江苏(南京)亦有用耳叶牛皮消之块根者,参见"隔山消"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七五、五味子

五味酸温,生津止渴,

久嗽虚劳,金水枯竭。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五味子

拼音WǔWèiZǐ

别名菋、荎蕏(《尔雄》),玄及(《吴普本草》),会及(《别录》),五梅子(《辽宁主要药材》)。

出处《本经》

来源为木兰种植物五味子的果实。霜降后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虫蛀。

原形态五味子,又名:面藤、山花椒。

落叶木质藤本,长达8米。茎皮灰褐色,皮孔明显,小枝褐色,稍具棱角。叶互生,柄细长;叶片薄而带膜质;卵形、阔倒卵形以至阔椭圆形,长5~11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阔楔形至圆形,边缘有小齿牙,上面绿色,下面淡黄色,有芳香。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具长梗,花被6~9,椭圆形,雄蕊5,基部合生;雌花花被6~9,雌蕊多数,螺旋状排列在花托上,子房倒梨形,无花柱,受粉后花托逐渐延长成穗状。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成熟时呈深红色,内含种子1~2枚。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于阳坡杂木林中,缠绕在其他植物上。分布东北、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外皮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不整齐的皱缩。果内柔软,常数个粘连一起;内含种子1~2枚,肾形,棕黄色,有光泽,坚硬,种仁白色。果肉气微弱而特殊,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而苦。以紫红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

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商品习称"北五味子"。

化学成分含五味子素(schizandrin)、脱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新一味子素(neoschizandrin)、五味子醇(schizan-drol)、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gomisin)、A、B、C、D、E、F、G、H、J、K1、K2、K3、L1、L2、M1、M2、N2,O,R等。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可提高正常人和眼病患者的视力以及扩大视野;对听力也有良好影响,述可提高皮肤感受器的辨别力。

炮制五味子:筛净灰屑,除去杂质,置蒸笼内蒸透,取出晒干。酒五味子:取拣净的五味子,加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隔水蒸之,待酒吸尽,取出,晒干。此外尚有用蜜蒸、醋蒸者,方法与酒蒸同(五味子每斤用黄酒20斤,或用蜂蜜30斤,或用米醋15斤)。

《雷公炮炙论》:"凡用(五味子)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浸二宿,焙干用。"

性味酸,温。

①《本经》:"味酸,温。"

②《别录》:"无毒。"

③《唐本草》:"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

④《长沙药解》:"味酸微苦咸,气涩。"

归经入肺、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纲目》:"入肝、心。"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①《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②《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④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

⑤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

⑥《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昧最妙。"

⑦《本草通玄》:"固精,敛汗。"

(1)敛肺止咳: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咳、气喘,常与补肾药合用。

(2)涩精止泻:用于遗精、久泻。治遗精常配桑螵蛸、煅龙骨;治久泻常配肉豆蔻、芡实。

(3)生津敛汗:用于阴液不足之口干渴、盗汗,常配麦冬、生牡蛎。

(4)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注意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苁蓉为之使。恶萎蕤。胜乌头。"

②《本草经疏》:"痧疹初发及一叨停饮,肝家有动气,肺家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

③《本草正》:"感寒初嗽当忌,恐其敛束不散。肝旺吞酸当忌,恐其助木伤土。"

(四)、复方

复方①治肺经感寒,咳嗽不已:白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普济方》五味细辛汤)

②治嗽:大罂粟壳(去瓤擘破,用白饧少许入水,将壳浴过令净,炒黄色)四两,五味子(新鲜者,去梗,须北方者为妙)二两。上为细末,白饧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捺破,煎六分,澄清,临睡温服,不拘时候。(《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

③治痰嗽并喘:五味子、白矾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生猪肺炙熟,蘸末细嚼,白汤下。(《普济方》)

④治肺虚寒: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时时服。(《本草衍义》)

⑤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火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人参五钱,五味子、麦门冬各三钱。水煎服。(《千金方》生脉散)

⑥治虚劳羸瘦,短气,夜梦,骨肉烦痛,腰背痰痛,动辄微喘:五味子二两,续断二两,地黄一两,鹿茸一两(切片,酥炙),附子一两(炮,去皮脐)。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汤下。(《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

⑦治梦遗虚脱:北五味子一斤,洗净,水浸一宿,以手按去核,再用温水将核洗取余味,通用布滤过,置砂锅内,入冬蜜二斤,慢火熬之,除砂锅斤两外,煮至二斤四两成膏为度。待数日后,略去火性,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滚汤调服。(《医学入门》:五味子膏)

⑧治肾泄:五味子二两(拣),吴茱萸半两(细粒绿色者)。上二味同炒香熟为度,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本事方》五味子散)

⑨治白浊及肾虚,两腰及背脊穿痛:五味子一两,炒赤为末,用醋糊为丸,醋汤送下三十丸。泻,用蕲艾汤吞下。(《经验良方》五味子丸)

⑩治烂弦风眼:五味子、蔓荆子,煎汤频洗之。(《谈野翁试验方》)

⑾治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五味于炒焦,研末,敷之,可保全如故。(《本草新编》)

临床应用①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据例观察,有效率为85.3%,其中基本治愈(治愈、显效)率占76.4%。尤其对症状隐匿、肝气郁结及肝脾不和三型效果较好。五味子粉对传染性肝炎有较明显的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且奏效较快,无明显副作用,适用类型较多。低酶型(单位以下)病例的基本治愈率可达84.2%,平均服药10.1天即能见效;高酶型(单位以上)及中酶型(~单位)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71.4%和72%,平均服药时间为23.6天及25.2天。但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如停药过早常引起反跳现象,因此疗程长短须因病而异,原则上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仍宜服药2~4周,以巩固疗效。少数病例服药后,谷丙转氨酶降至一定水平即稳定不动,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大剂量,仍可能促使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用法:将五味子烘干、研末,过80~目筛。成人每次1钱,日服3次,30天为一疗程。亦可制成蜜丸服。

②治疗急性肠道感染

取北五味子10斤,水煎2~4小时,去渣加红糖3斤,浓缩成0毫升。一般每日服两次,重者3次,每次50毫升,小儿酌减。治疗急性菌痢33例(其中8例静滴1~3次氯霉素,3例用1~2次四环素,1例加用激素,20例配合补液),结果29例痊愈,3例明显有效,1例死亡;中毒性消化不良21例(14例补液,5例加用氯霉素),结果除1例死亡外,均治愈:急性肠炎10例(4例补液),均治愈。服药后91.1%的病例在1~4天退热;82.7%的患者在1~4天内大便阴转。五味子对急性肠道感染具有退烧敛汗、生津止泻作用,故能奏效。

③治疗神经衰弱

能使患者失眠、头痛、头晕、眼花,及心跳、遗精等症状消失或改善,从而恢复健康。据73例观察结果:痊愈43例(68.9%),好转13例(17.81%),治疗中断16例(21.20%),无效1例(1.34%)。制剂、剂量:取五味子40克,浸入50%的酒精20毫升中,每日振荡一次,10天后过滤;残渣再加同量酒精浸泡10天过滤。两次滤液合并,再加等量蒸馏水即可服用。成人每日3次,每次2.5毫升,一个疗程总量不超过毫升。亦可将五味子浸泡于烧酒中1个月,制成40%酊剂服用,每次2.5毫升加水7.5毫升,每日2次,连服2周或1个月。

④治疗潜在型克山病

40%五味子酊,日服三次,每次30滴或2毫升。10天为一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服药后多次开水。8例(其中确诊者4例,怀疑为克山病潜在型者4例)患者经一疗程观察,心跳、气短、头晕等自觉症状均改善或消失;心律不齐均有改善,心尖区杂音半数好转,血压偏低者亦有恢复,而心界与脉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部分病例的心电图变化亦恢复正常。治疗间隔一个月后,病人均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未见病情恶化。

此外,曾有报道用五味子酊治疗1例绿脓杆菌性膀胱炎获得效果,细菌学及临床症状经12天后达到痊愈标准。

备注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种"南五味子",又称"西五味子",主要为植物华中五味子(参见"血藤"条)的果实。其果粒较小,红色,皮发抱,肉较薄,品质较差。产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七六、山茱萸

山茱性温,涩精益髓,

肾虚耳鸣,腰膝痛止。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山茱萸

拼音ShānZhūYú

英文名AsiaticCornelianCherryFruit

别名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昔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中药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宜放置阴暗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

原形态落叶小乔木,高4米左右。枝皮灰棕色,小枝无毛。单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窄,长锐尖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近光滑,偶被极细毛,下面被白色伏毛,脉腋有黄褐色毛丛,侧脉5~7对,弧形平行排列;叶柄长1厘米左右。花先叶开放,成伞形花序,簇生于小枝顶端,其下具数片芽鳞状苞片;花小;花萼4,不显着;花瓣4,黄色;雄蕊4;于房下位。核果长椭圆形,长1.2~1.5厘米,直径7毫米左右,无毛,成熟后红色;果柄长1.5~2厘米。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杂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有栽培。分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产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性状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简状,长约1.5厘米,宽约o.5厘米。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者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四形宿萼痕迹。质柔润不易碎。无臭,味酸而涩苦。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佳。

化学成分含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7-0-甲基莫罗忍冬甙(7-0-methylmorroniside)、獐牙菜甙(sweroside)、番木鳖甙(Ioganin)、山茱萸鞣质1、2、3、(cornus-tannin1,2,3)等。

(二)、药用价值

炮制山萸肉:洗净,除去果核及杂质,晒干。酒山萸:取净山萸肉,用黄酒拌匀,密封容器内,置水锅中,隔水加热,炖至酒吸尽,取出,晾干(山萸肉每斤,用黄酒20~25斤)。蒸山萸:取净山萸肉,置笼屉内加热蒸黑为度,取出,晒干。

性味酸,微温。

①《本经》:"味酸,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

③《别录》:"微温,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辛,大热。"

归经入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少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肾三经。"

⑧《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①《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②《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③《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④《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⑤《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

⑥《珍珠囊》:"温肝。"

⑦《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四)、复方

复方①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②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扶寿精方》草还丹)

③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金匮要略》崔氏八味丸)

④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刮白: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服,温水化下三丸。(《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

⑤治老人小水不节,或自遗不禁:山茱萸肉二两,益智子一两,人参、白才L各八钱,分作十剂,水煎服。(《方龙潭家秘》)

⑥治寒温外感诸症,大病差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萸肉二两(去净核),生龙骨一两(捣细),生牡蛎一两(捣细),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三钱(蜜炙)。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来复汤)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zz/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