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方元?

  方元是指构成经方的有规律可循的最小方剂单元,它针对病机的关键环节组合而成,大量存在于经方之中,是经方化裁的基础。遵循方元的规律,进行经方应用与研究,可使研究趋于简化,也有利于精制处方,同时功效更确切,主治更清楚,化裁更灵活,加减更规范,适用更广泛。例如,针对伤寒论最著名的桂枝汤,由三个方元组成,即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生姜甘草大枣组合。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清热剂。   清热药和方,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烧,热痢,痈肿疮毒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热证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四种;别附;清虚热、清脏腑热法。今天所说的清热方元是经方构成清热方剂的基本单元,也是药对,《伤寒论》的理念是以邪气与正气的比例关系来衡量疾病的疾病的性质,把热邪分为有型之热和无形之热。下面所说的但就无形之热而言,有型之热指的是蓄水证的化热传里与水饮互结与下焦,白虎汤证的邪热入里,以及抵挡汤/桃核承气汤的邪热入里与淤血互结.葛根芩连汤之湿热之邪,等等另行论述。

首先说栀子豉汤的虚烦,栀子豉汤治疗太阳病汗下后,出现的心中懊恼,心中烦,为啥叫虚烦,是由于此证型是由于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损,汗出不畅,导致无形之邪热雍滞膈上所致,遵循《内径》火郁者发之的原则,应用栀子清热除烦,用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豆豉大家并不陌生,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豆豉也是一味药材。豆豉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出来的,到东汉时代成为应用广泛的药材。豆豉入药都有哪些功效?我们在家如何用豆豉解决常见的小问题呢?在南阳地区老百姓还保留这心烦呕吐的时候,用干酱豆生姜煮水喝的习俗。

豆豉是由豆子发酵而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中医认为豆豉有和胃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小儿积食。豆豉还能解表,轻度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都可以用豆豉来缓解。豆豉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虚烦,《伤寒论》告诉我们,虚烦可不是一般的烦,这种烦是由于胸膈郁热引起的,常常会给人带来莫名的烦躁感,并使人失眠无法入睡。更严重的是,这种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还会继续发展,出现胸闷、胸痛、气短、腹胀等问题。

临床用豆豉除烦,往往要搭配上栀子合用。豆豉透热于外宣解,栀子导热下行清泄。此二药合用,是《伤寒论》当中著名的方元,被称为栀子豉汤。

栀子也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药材,栀子还可以作为茶饮方。现代研究发现,栀子有抗微炎症的作用,还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天气不好时服用人参栀子茶,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达到清肺、养肺的效果。

1、伤寒懊憹:江应宿治都事靳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知何证,迎予诊视曰:懊憹怫郁证也。投以本汤一剂,十减二三,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调理数日而起。

  2、神经衰弱《河北中医》(;2:14):用栀子豉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例,结果痊愈55例,显效33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3%。辨证加减:肝阳上亢,灼伤心神型,加龙胆草,生地黄;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型,加甘草、人参、茯苓、白术;心肾不交,虚火妄动型,加生地黄、何首乌、丹皮。

  3、鼻衄;余某,女,73岁。近十日每日上午10-11时自觉心烦、胸中如窒,随即鼻出鲜血,半小时后缓解。诊之血色鲜红,舌红、苔薄黄,脉弦稍数。用炒栀子、淡豆豉各15g,白茅根10g,服二剂即止。

1、《伤寒来苏集》:栀子苦能泄热,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烦愦愦,懊憹结痛等症;豆形象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除矣。

  2、《成方便读》:栀子色赤入心,苦寒能降,善引上焦心肺之烦热屈曲下行,以之先煎,取其性之和缓;豆豉用黑豆窨而成,其气香而化腐,其性浮而成热,其味甘而变苦,故其治能除热化腐,宣发上焦之邪,用之作吐,似亦宜然,且以之后入者,欲其猛悍,恐久煎则力过耳。

3、《医理真传》:栀豉汤一方,乃坎、离交济之方,非涌吐之方也。夫栀子色赤、味苦、性寒,能泻心中邪热,又能导火热之气下交于肾,而肾脏温。豆形象肾,制造为豉轻浮,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而心脏凉。一升一降,往来不乖,则心、肾交而此症可立瘳矣。仲景以此方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是取其有既济之功。前贤以此凡列于涌吐条,未免不当。独不思仲景既列于汗、吐、下有虚烦之症,犹有复吐之理哉。

  (1)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治前证兼少气者。

  (2)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治前证兼呕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5)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

  (6)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汤,治伤寒劳复。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李孔定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医、教、研50余年,为全国第一批继承名医经验导师之一,博极医源,精研典籍,深究药理,精于临床,颇多发挥。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本用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及“瘥后劳复”等虚实互见证,由栀子、淡豆豉组成,千百年来,医界多以此方为涌吐膈热之剂而不敢轻用,即或试用于当吐之时,亦因未有明显催吐作用,终被弃置于无用,致千古良方,为之湮没。业师因淡豆豉以富含蛋白质之大豆发酵制成,《本经别录》单用以治“虚劳喘吸”,《药性论》以之熬末“止盗汗,除烦”;《世医得效方》用以治“血尿”,《日华子本草》用以“治骨蒸”,对《伤寒论》及临床颇有研究的孙思邈亦用栀子豉汤治“少年房多短气”,而本仲景之旨,参历代论述,证以数十年临床实践,认为淡豆豉不是涌散之品,栀子豉汤亦非涌吐之剂,而具补虚祛邪,清心滋肾之用,常将栀子豉汤加减用于虚实错杂的临床多种疾病,而获得显著疗效。此简介其应用此方心得,以供诸临床同道参考。

1、失眠

栀子豉汤功能清心滋肾,作用本与黄连阿胶汤相似,业师于临床常加淫羊藿,以益肾中真阳,而兼制栀子之苦寒,相须为用,能引火归元,交通心肾,则更兼有交泰丸之功;加丹参以活血和血——丹参,《本经》称其能除心腹邪气及烦满,增强了本方除烦安神作用。诸药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交通心肾,燮理阴阳,气血同治,药虽仅数味,而配伍严谨,切中病机,常用于单纯性失眠患者;若烦热不甚,则栀子减量;兼气虚者,加党参或合四君子汤;阴血虚,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或合四物汤;兼脾胃虚弱,则加薏苡仁、法半夏、白蔻仁或神曲、麦芽、山楂等品;兼见神疲心悸、健忘诸症,则加党参、麦冬、五味子并酌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茯神、石菖蒲等;兼痰火实邪,热象较著,则可减去淫羊藿,酌加知母、胆南星、鲜竹沥之类。至若其他外感内伤诸病过程中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出现失眠之症,亦可用此方配伍相应药物,或于对证方药中合以此方,亦可获显效。

例:赖某,女,70岁,年5月28日诊。夜间失眠,难以入睡,寐亦易醒;咽中干热,头昏心烦,手足心烧,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沉弦。证属阴虚火炎,心肾不交。治以益阴清热,交通心肾:栀子12克,淡豆豉30克,丹参20克,淫羊藿12克,牡蛎30克,青蒿30克,知母30克,白薇15克,桑叶15克,甘草3克,三剂,水煎分服,二日一剂。二诊,睡眠改善,头不昏,心不烦,咽中和,小便清,以知柏地黄丸善后,巩固疗效。

2、郁证

如《景岳全书·郁证》说:“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乃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引起,久则化火,或耗伤心气营血,而致心神不安,脏腑阴阳失调;病因虽异,病机表现却与仲景本旨用栀子豉汤主治汗吐下后及“瘥后劳复”之“虚烦不眠”、“心中懊憹”颇似,李师因之常酌情以此方加香附、苍术、丹参、郁金、远志、石菖蒲、百合、五味子、茯神等品,实则酌情合以越鞠丸、四逆散、小柴胡汤等,虚则酌情合以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以治之,疗效显著。

例:秦某,女,25岁,年4月10日,其母陪送来诊。十余日前,因事不遂,致心胸抑郁烦闷,情绪低落,万念俱灰,时欲悲哭,不能自抑;咽中如梗,口淡乏味,疲乏身痛,虚烦难眠;舌淡齿痕,苔白,脉沉弦缓。乃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湿阻,脏腑阴阳气血失和而成郁证。治宜清心除烦,行气解郁,佐以益气除湿。以栀子豉汤合越鞠丸加味治疗:栀子12克,淡豆豉30克,苍术30克,香附30克,川芎30克,苡仁30克,珍珠母30克,淫羊藿15克,甘草10克,南沙参50克,秦艽30克,水煎三次,分6服,日服4次。4月13日诊,自述精神情绪大好,眠纳俱佳,关节微痛,咽微不适;头不昏,胸不闷,生活始较有自信;前方去南沙参,易秦艽为独活、寄生,酌加知母、百合、远志、五味子调治十余日而痊愈。

3、绝经前后诸症

绝经年龄妇女,常因体质、生活环境、社会适应等生理心理因素,难以适应这个阶段的生理过渡而出现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并在肾虚(或偏阴虚或偏阳虚,或阴阳两虚)基础上出现心、肝、脾功能紊乱的复杂证候。若因肾阴亏虚而虚火上炎、心肾不交或肝阳上亢者,常见头昏晕、耳鸣、烘热汗出、阵作潮热或身痒、烦燥易怒、心悸失眠,或月经紊乱、情绪不宁等表现;亦可因脾肾之阳气不足而兼见疲乏短气、纳呆便溏、面目浮肿夜放尿频多、足肿等症。师常以栀子豉汤加味治之。若阴虚者,常合二至丸,或酌加熟地、首乌、石斛、百合、寄生、鸡血藤等品;若火炎于上者,常酌加知母、黄柏、青蒿、白微、黄芩、桑叶之类;阳浮阳亢者,常加龙骨、牡蛎、生石决、钩藤、寄生、淮牛膝等;兼湿热,常合二妙丸,或加薏苡仁、连翘等品;恶风汗出,体虚易感冒者,常加黄芪、白术、防风;肾脾阳虚者,每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肉苁蓉之类;经乱者,酌加香附、益母草;经量过多者,加仙鹤草。

例:孙某,女,52岁,年6月25日诊。近半年来常于下午五时许自觉面部烘热,伴头昏耳鸣、神烦易怒、夜间易惊、疲乏眠差、时觉身痒;近1年来月经常衍期而至,自2月前经行一次(量少)后未复至。舌尖红苔白,脉沉细。证属气阴两虚,火炎阳浮。治宜益气养阴,降火潜阳,用栀子豉汤合二至丸加减。栀子12克,淡豆豉30克,青蒿30克,紫草30克,桑叶15克,枳壳15克,制女贞子15克,旱莲草30克,知母30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泡参50克,石决明30克,三剂,水煎分服,2日一剂。6月3日复诊,诸症悉除,仅唇周有蚁行痒感,胃脘似有不适,大便2日一行。栀子15克,淡豆豉30克,桑叶30克,白术30克,枳实15克,夜交藤30克,益母草30克,青蒿30克,神曲30克,女贞子30克,珍珠母30克,枸杞子30克,三剂而诸证尽失。

4、复发性口疮

是一种以口腔粘膜反复发生小而疼痛的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病因不明的非感染性疾病。多因饮食不节、疲劳、睡眠不足、情志不畅及便秘诱发,常见溃面灼痛,妨碍进食,苦不堪言,可于十日左右自愈,但常反复发作,乃至二、三十年缠绵不愈者。师于临床常以栀子豉汤加桑叶或桑白皮、苍术、连翘、草豆蔻、枳壳、甘草、神曲、麦芽、山楂、锦鸡儿主治之,名其方为四三饮(药共四组,三清、三燥、三消、三补故名),主治口疮以湿热为主者;若以阴虚火盛为主,则减去澡湿药,酌加知母、黄柏、生地、玄参、女贞子、旱莲草、当归、胡黄连之类;若素体脾胃不足,中气虚弱,火不安位之“阴火”所致,证见疲乏多寐、自汗纳差、大便溏或先干后溏,舌淡边有齿痕、脉沉弱,溃疡凹陷,色淡红灰白,长年难愈,每于疲劳、熬夜而复发者,则以栀子、淡豆豉、桑白皮或桑叶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治之。

例:何某,女,21岁,年5月31日诊。自幼即病口疮,反复发作十余年,近半年尤甚,每数日或一周一发,常迁延一周许乃渐愈,此起彼伏,甚则口内多处发作,痛甚难耐,多方求治并自服玄麦甘桔、口炎冲剂等不效。伴心烦纳差,舌红苔腻而黄,脉弦缓。证属湿热内盛,循经上炎,发为口疮。治以清热燥湿,消补同施。方用四三饮:栀子12克,淡豆豉30克,桑叶15克,桑白皮30克,枳壳15克,连翘30克,草蔻12克,苍术15克,甘草6克,神曲30克,麦芽30克,

山楂30克,二剂,水煎分服,二日一剂。7月7日复诊,诉服完前方二剂,口疮尽愈,一月许未复发。近三天前因劳累复发,但溃点仅一处,现已近愈,觉疗效颇佳,特来求“根治”之。泡参30克,白术12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银花12克,女贞子15克,黄柏12克,桑叶15克,栀子12克,淡豆豉30克,甘草10克,三剂,服法同前。半年后介绍他人来诊,诉十余年之宿疾已然痊愈,未复发。

秦立志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医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nz.com/wwzzz/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