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陈可冀主编《中医内科学》,有删节。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致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为特征,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为多见。根据病原学诊断,目前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己型、庚型肝炎7种。它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在我国属多发病、常见病。其中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根据其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又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过去认为某些肝炎病毒对肝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很少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肝细胞病变,但近期研究表明甲型肝炎的发病可能有免疫病理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其所引起的肝脏和其他脏器病变,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病毒本身所致,而是与人体的免疫状态有一定的关系。导致慢性持续乙肝病毒感染的机制,可能包括病毒和宿主两方面的因素。中医认为,黄疸型肝炎属“黄疸”范畴,无黄疸肝炎和慢性肝炎多属“胁痛”、“湿阻”、“癥积”等范畴,而重症肝炎多属“急黄”范畴。

  

  肝炎的发生有内因、外因两方面,外因多为感受湿热或疫毒之邪,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等;内因系机体的正气亏损,如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久病大病之后正气耗伤,又感受湿热或疫毒之邪,两相搏结,则卒然而发。临床上根据邪正交争的不同态势,又可形成肝炎的不同临床类型和病程转归。

  当湿热毒邪侵入机体后,若正盛邪轻,则易于祛邪外出,临床上可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候,成为一过性感染或隐匿性感染。若正盛邪实,两相交争炽盛,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肝炎。急性肝炎系由于湿热入侵,蕴结不解,郁而化毒,弥漫三焦,上不得宣,下不得泄,侵犯脾胃肝胆,使其脏腑功能失调。如脾主运化,脾胃失调,则导致脾困不运,胃纳不健。又因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肝受侵扰,即可出现肝郁不舒,气机阻滞,进而导致气滞血瘀。临床表现有肝胃不和、肝脾不调、气滞血瘀等证。肝胆相表里,肝郁或肝热迫使胆汁外泄,使其不能循其常道,以致溢于肌肤,身目俱黄,此即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若湿热阻于气分,或湿重于热,肝热未迫使胆汗外泄,尚能循其常道,没有出现黄疸者,则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若正虚邪恋,正邪相持,虚实兼夹,则病情缠绵,迁延不愈,转变为慢性肝炎。湿为阴邪,粘滞难解,热为阳邪,其性燥烈,经久不解,日久必招致全身阴阳气血的虚损,这时其转归有二:一为热重于湿,极易煎灼阴液,出现阴虚为主的临床表现,如肝阴虚、肾阴虚、肝肾阴虚或阴血不足等;若湿重于热,极易阻遏气机,耗损阳气,则出现阳虚为主的临床表现,如脾气虚、脾阳虚、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等。慢性肝炎与急性肝炎的病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湿热毒邪从急性阶段迁延至慢性阶段,始终邪未清除;区别是慢性阶段,除有全身的功能失调证候外,更有湿热毒邪蕴伏不解,正气衰退明显,可导致各脏腑阴阳气血的严重虚损。若慢性肝炎日久不愈,气血凝滞,脉络瘀阻,形成癥积,血瘀水停,经隧不利,最终形成臌胀,演变成肝硬化。

若正虚邪实,正气不支,湿热毒邪炽盛,迅速传里入血,或迫血妄行,血溢络外,或血热迫使胆汁外泄,产生出血、黄疸;或因热生痰,内扰心神,痰热蒙闭心窍,导致昏厥、谵妄、痉挛等症候,此即为重症肝炎。终至邪陷正虚,气阴耗损,闭脱并见,此即为肝昏迷之临床症候。

  由此可见,肝炎的病因病机,因正邪之交争状态不同而复杂多变,须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而具体分析。从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来看,一为肝炎的病毒侵入人体,其毒力之强弱、感染的轻重与中医所谓的邪之盛衰相当。二为机体的抵抗力低下,即主要包括免疫反应功能低下、组织修复能力不足、功能代偿失调,与中医所谓之“正气不足”相当,所以视其病毒之不同类型及免疫力低下的不同状态,从而产生病毒性肝炎的不同临床表现。中西医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有共同之处。

  

  肝炎的中医证治首先要辨邪之性质及盛衰,急性期应辨湿热二邪孰轻孰重,在气在血,湿热是否郁而化毒;慢性期应辨余邪是否未净及邪之性质是否已经转化,如湿聚成痰、热郁酿毒、气滞血瘀、热毒化火等。其次要辨正气之虚损、阴阳之盛衰、何脏何腑、在气在血。湿热为患,脾胃受其害,湿困脾阳,热灼胃阴,在脾虚的基础上可产生土不荣木,木郁失达,而致肝郁气滞,所以在慢性迁延性肝炎阶段最易出现肝郁脾虚、脾阳虚损,病时日久,则可进一步发展为脾肾阳虚。在胃阴不足的基础上过用苦寒或燥湿之药,苦寒伤阴,可导致阴液受灼。肝阴既亏,肝肾同源,久病及肾,肾阴亦损则产生肝肾阴虚。阴虚津不化气,可造成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不论是余邪未净或正气虚损,均可阻遏气机,血行失畅而瘀滞,转为血瘀之证。若血瘀日久,可凝聚而成痞块。

  肝炎的症候是复杂多变的,随着肝炎的病情轻重、体质强弱、阴阳盛衰、病程迁延以及治疗反应等而发生变化,不少病例可能会出现虚实并存、证候相兼的情况,因此临床上应根据四诊所见,具体分析。其治疗原则,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常用清利湿热、解毒凉血、芳香化浊等法;慢性期以扶正为主,调理气血,平衡调补阴阳,兼以祛邪解毒,活血化瘀。根据肝炎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如下6种类型:

  1.湿热蕴结

  主症: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脘腹胀闷,恶心呕吐,尿少而赤,大便不调,黄疸或有或无,若皮肤巩膜黄染,色泽明亮者属阳黄,色泽黯者属阴黄,舌苔黄腻,脉濡滑。

  治法:清利湿热为主,佐以芳香化浊、活血凉血。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15~30g炒栀子10~12g郁金10~15g大黄4~10g赤芍15~30g蒲公英12~15g藿香10~15g车前草子各10g大枣6枚甘草4~6g泽兰10~15g

  方药述评:湿热之邪蕴于肝胆,阻滞脾胃,以致胆汁不能循其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临床要分清其属于阳黄或阴黄,若黄疸色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是由于热重于湿,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淤胆型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活动期;若黄疸色泽晦暗,属阴黄,多由于湿重于热,病情迁延,或脾阳虚,湿以寒化,常见于迁延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也可见于胆汁性肝硬化和胰、胆的恶性肿瘤。若湿热不重,也可不出现黄疸,多见于无黄疸型肝炎。茵陈蒿汤是清利湿热的主方。方中茵陈和栀子清热,二者合用,对退黄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车前子偏于利尿,车前草并能清热;赤芍和泽兰,凉血活血,以清血分之热,化血分之瘀;郁金舒肝利胆,以疏通胆汁之郁结;藿香芳香化浊,以消粘腻难解的湿邪;大枣和甘草防甘寒之品损伤脾胃。全方组合严谨,配伍得当,退黄力峻,疗效卓著。

  加减:若见热重于湿,高热烦躁者,可加虎杖20g,大青叶15g,板蓝根20g以清热解毒;见鼻出血者可加白茅根20g,生地12g,丹皮12g,水牛角30g以清血分之热,止妄行之血;若见湿重于热,大便稀软、恶心呕吐者,加苍术12g,薏苡仁12g,半夏12g,陈皮12g以化湿降浊,疏通中焦,并酌减清热之品。

  2.毒热壅盛

  主症:身目深黄,高热神昏或心烦躁动,腹满口臭,衄血发斑,尿赤而短,舌质红绛,舌苔黄腻干燥,脉象弦滑数大,但多重取无力。

  治法: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化浊开闭,佐以益气养阴。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水牛角30g黄连10~12g生大黄6~10g(后下)栀子10~12g地丁10~15g蒲公英15~20g生地20~30g赤芍15~20g丹皮15~20g白茅根30g茜草15~30g金银花30g菖蒲10g郁金12~15g西洋参3~6g(另煎兑服)

  方药述评:本证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危重,预后险恶,此证可称为“急黄”,多见于暴发性重症肝炎、急性或亚急性黄色肝萎缩,临床上要细心辨析,及早发现。由于热毒炽盛,可迅速传入营血,逆传心包,甚至引动肝风,要密切注意。若正不胜邪,可致邪毒内陷,形成内闭外脱之候。毒热壅盛,一则因感邪深重,迅速入里,血分毒热内迫,三焦湿浊蕴闭,痰热相煎,营血沸腾,蒙闭清窍心包;二则因素体气血不足,又因邪耗营血,以致正虚邪陷,病入心包。犀角地黄汤与黄连解毒汤合方是清热解毒的竣方,方中水牛角清心火,泻肝热,大清营血之热毒,配黄连、大黄、茵陈、栀子、地丁、公英、银花、连翘,则清热解毒之力更大,舒肝利胆之功更著;生地、丹皮、茜草、茅根等清营血之热,以防热入心包或迫血妄行;菖蒲和郁金以清心解郁开窍,使湿热之邪分利,毒解热清;西洋参、生地益气养阴,固护元气。

  加减:若神昏加深,可加服安宫牛黄丸1粒或紫雪丹3g,每日1~2次口服或鼻饲,亦可用醒脑静20ml加入ml葡萄糖中静点;抽搐加羚羊角粉1g,钩藤10g,或止痉散5g,每日2次;出血加三七粉3g。

  3.肝郁脾虚

  主症:胁肋窜痛,胸腹胀满,全身倦怠,四肢无力,纳差便溏,时有太息,呃逆嗳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或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15g枳壳10~15g白术12~15g茯苓15~30g陈皮12~15g香附12~15g郁金12~15g厚朴12~15g当归12g白芍15g蒲公英15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8g

  方药述评:本证一方面为肝气郁结不舒,表现有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另一方面为脾胃虚弱,表现有脾虚湿困或中气不足。从发病机制来看,肝木可克土,土虚不能荣木,相互影响。治疗上既要疏肝解郁,理气化滞,又要健脾和胃,培补中土。逍遥散为治疗此证的主方,方中柴胡和香附疏肝解郁以顺肝性;枳壳、厚朴醒脾利气;当归、白芍养肝血柔肝体以和肝用;配伍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既可使脾健而不受肝乘,又可使脾能化生气血以养肝;甘草缓急止痛;更用蒲公英、虎杖、白花蛇舌草清解余毒。诸药合用则肝气调畅,脾得健运,余毒得清。实验研究证明,本方中的当归、茯苓抗肝坏死效果明显,各单味药均有不同程度抗气球样变性作用;在抑制炎症方面,以茯苓、当归、白芍为佳,而茯苓更有使肝细胞肿胀显著消退之功。

  加减:胁痛重者加川楝子12g,元胡15g;腹胀明显者加白豆蔻10g,砂仁6g;纳食不香者加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0g;胁下有痞块者,加丹参、鳖甲、牡蛎活血化瘀、软坚消癥。

  4.瘀血癥积

  主症:两胁刺痛、痛有定处,胁下痞块,面色晦暗,赤缕红掌,皮肤甲错,妇女闭经或行经夹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张,脉沉弦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消癥软坚,养血柔肝。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12~15g当归12~15g赤白芍各12~15g川芎5~15g红花10~12g桃仁12~15g枳壳12~15g生地15~20g牛膝15~20g丹参15~30g泽兰15~20g鳖甲15~20g山楂15~30g黄芪15~30g桔梗6g甘草5g

  方药述评:湿热或毒热与气血相搏,灼阴耗液,以致血滞而成瘀血,瘀血与毒热相结,则导致癥积,可表现为肝脾肿大,质地变硬。临床治疗上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丹参、川芎、赤芍、红花和桃仁等活血化瘀;柴胡和枳壳舒肝调气,善治胁痛;当归和地黄补血调肝;牛膝通利血脉;桔梗开肺气以启闭,使气血上下通调;芍药和甘草滋柔养肝,缓急止痛;鳖甲化瘀软坚;泽兰凉血活血;黄芪健脾益气。合用成方,不但可使瘀血消散,而且有使瘀祛热清,气畅痛止之妙。

  加减:若出现黄疸加茵陈30g,金钱草30g;衄血加三七粉3g冲服,白茅根15g,大小蓟各15g以凉血止血;痞块体大而坚者加穿山甲9g,王不留行10g;血小板减少者加阿胶10g烊化,鸡血藤15g;兼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者,加党参、黄芪各20g;兼痰浊者,加法半夏、藿香、陈皮各10g。

  5.肝肾阴虚

  主症:咽干舌燥,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手心灼热,心烦失眠,腰酸腿软,两胁胀痛,午后潮热,大便干结,舌质红或绛,少津,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活血养血,兼以清热。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20~40g沙参15~30g麦冬15~20g当归12~15g枸杞15~20g五味子10~12g白芍15~20g丹参15~30g鳖甲12~15g川楝子10g

  方药述评:热毒灼伤阴血,阴虚则内热,治以养阴清热,滋补肝肾。方中重用生地以滋养肝肾,配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加强滋阴养血柔肝之力;丹参活血化瘀,白芍养血柔肝,五味子培补肝肾,川楝子疏肝解郁,以平其肝气横逆;鳖甲软坚散结。以上诸药互相配合,使阴血得养,肝气得平,胸胁疼痛等症可得缓解。

  加减:胁痛明显者,加郁金、元胡各10g,代赭石30g;午后低热加地骨皮、银柴胡各12g以清虚热;出现衄血,加旱莲草20g,茅根20g,仙鹤草20g,三七粉3g;烦躁失眠,加酸枣仁30g,夜交藤30g,生牡蛎30g。治疗中要始终注意脾胃功能,不能一味养阴生津,亦不可过用香燥、苦寒和渗利之品,以免更伤阴津。

  6.脾肾阳虚

  主症:畏寒肢冷,面色不华或晦暗,少腹腰膝冷痛,四肢水肿,食少腹胀,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红或胖嫩,边有齿痕,舌苔白润,脉象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肾气丸和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20~30g党参12~15g白术15g茯苓15~30g陈皮12~15g砂仁10~12g附子6~10g桂枝6~10g山药15~30g甘草6~10g

  方药述评:此证多属肝炎之后期,虽然全身状况较差,但多属病程静止期或缓解期,对治疗的反应亦较好。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寒湿内蓄,治疗以温补为主,适当加入行气利水药。方中附子、桂枝温阳,黄芪、山药、党参、白术、甘草益气调中,茯苓渗湿健脾,陈皮、砂仁理气醒胃。

  加减:腹胀便溏者加肉豆蔻12g,吴茱萸12g;尿少者加车前子30g,龙葵15g;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5g;偏肾阳虚者加仙茅10g,仙灵脾10g,桑寄生30g,葫芦巴10g。

  

  1.验方(略)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当归、生地、车前草、泽泻、木通、甘草。每次6~9g,每日2~3次。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郁蒸型

  (2)茵陈五苓丸:茵陈、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每次6g,每日2次,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湿遏气滞型。

  (3)加味逍遥丸: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生姜。每次6g,每日3次。用于慢性或迁延型肝炎气滞型。

  (4)参苓白术散:莲子肉、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砂仁、桔梗、山药、扁豆、陈皮、甘草。每次6~9g,每日3次。用于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脾胃虚弱型。

  (5)香砂六君子丸: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生姜。每次9g,每日2次。适应证同上。

  (6)大黄蟅虫丸:大黄、黄芩、桃仁、芍药、生地、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每次9g,每日3次。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瘀血阻滞型。

  (7)云芝肝泰冲剂:云芝多糖。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乙型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8)复方垂盆草糖浆:每次50ml,每日2次,用于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

  (9)乙肝解毒胶囊:黄柏、大黄、贯众等。成人1日3次,1次4粒,小儿酌减,3个月为1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适用于肝胆湿热内蕴之急慢性乙型肝炎。

  (10)乙肝扶正胶囊:当归、人参、丹参、麻黄等。成人1日3次,1次4粒,小儿酌减,3个月为1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通用于肝肾两虚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肾综合征等。

  (11)护肝片:垂盆草、胆汁、牛黄等。1日3次,1次4~5片,用于急性黄疸型、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

  (12)鸡骨草丸:鸡骨草、胆汁、牛黄等。1日3次,每次4粒,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湿热型肝炎及胆囊炎。

  (13)益肝灵片:水飞蓟素。每日3次,每次2片(每片38.5mg),满3个月后,剂量减至每次1片,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14)齐墩果酸片:齐墩果酸。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型与活动性肝炎。急性肝炎,每日3次,每日1~2片,1个月为1疗程;慢性肝炎,每日3次,每次3~4片,连服3个月为1疗程。

  3.注射剂

  (1)板蓝根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用于急、慢性肝炎。

  (2)茵栀黄注射液:茵陈、栀子、金银花、黄芩等。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ml中静滴。或每日2~4ml肌肉注射。用于急性、迁延型、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

  (3)强力宁注射液:为甘草甜素制剂。具有显著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作用。用法:80~mg加入10%葡萄糖~ml静滴,每日1次,1~2个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肝炎。

  (4)参三七注射液:显著降低血清转氨酶。治疗重症肝炎,能改善肝脏微循环,提高存活率。用法:参三七注射液2ml肌注,每日1~2次。

  (5)黄芪注射液:能调整免疫功能。用法:每日4毫升肌注(每毫升相当于黄芪生药1g),1~3个月为1疗程,用于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eAg转阴。

  (6)田基黄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1~2次,对降低谷丙转氨酸和减轻黄疸有较好疗效。用于急性、迁延型、慢性及重症肝炎(腹水型)、肝硬化。

  (7)螃蜞菊注射液:具有消炎、抗病毒作用。每支20ml,相当于生药5g,2~4ml/kg,用等渗或高渗葡萄糖液稀释5倍后,每分钟20~40滴静点。用于急慢性肝炎及HBsAg携带者。

  (8)猪苓多糖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1次,小儿酌减。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肿瘤。

  (9)肝炎灵:由山豆根提取物制成的注射液。有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用法:每次肌注2ml,每日2次,2个月为1疗程。

  

  1.中医证型研究

  中医对肝炎的辨证分型与肝炎中的生理病理变化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也是构成证型的物质基础。因此,如能摸清产生中医证型的各种特异性变化,就可为提高临床疗效找到可靠途径。

  (1)中医证型中的湿热证的肝脏病理变化较轻,经肝活检确认的慢性迁延型肝炎69%属于此型,58.5%慢性活动性肝炎者为气滞血瘀或气阴两虚证。后者一般病变较重,光镜下多见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枯否细胞增长,界板破坏及假小叶形成。电镜下有血窦扩张及血窦毛细血管化,1/3的患者有淋巴细胞攻击肝细胞现象,1/2的患者肝细胞间有大量胶原出现。

  (2)在肝脏微循环障碍方面,根据例观察,发现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障碍与中医证型也有密切关系。血瘀证有异形管袢增多,血流速度减慢乃个停滞,血色偏暗;湿热证表现为底色模糊不清,异常管袢增多,管径增粗,边缘粗糙,肝血流量减少;阴血虚或气阴虚证则血液粘滞度降低。

  (3)在病毒感染标志方面,湿热证及血瘀证的慢性肝炎多表现为重感染型,HBsAg、HBeAg、DNA-P、HBV乙肝病毒-DNA三项中至少两项阳性。其他如湿热证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于其他证,血瘀证体液免疫功能明显亢进,虚热证循环免疫复合物高度阳性等。

  (4)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临床和病理分型确有基本一致之处。采取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等先进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观察肝细胞内HBV核酸分子定位,HBV抗原形态分布和肝穿组织病理检查。从例的结果分析来看,肝郁脾虚型一般属于慢性迁延性肝炎,其病理改变较轻,多数病例HBV复制活跃;肝肾阴虚证一般属于慢性活功性肝炎,其病理改变较重,HBV复制最为活跃;气滞血瘀证一般多属早期肝硬化,病理改变更重,HBV复制活跃程度与肝郁脾虚证相近。由此可见,中医证型的分类基本上能反映慢性肝炎病程的不同阶段、病变的严重程度和HBV的复制状态。

  2.临床研究

  (1)经验介绍:尚尔寿提出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为:辨湿热,分虚实,宜养血滋阴,不宜恣意祛瘀,肝宜疏,胃宜和,不可妄加滋补。关幼波教授认为黄疸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强调“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因此,强调在清热祛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如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蓟、藕节等凉血活血药,及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等养血活血药。此外,关氏认为当湿热久羁或兼恶气疫毒外感时,均需在清热祛湿的基础上加用解毒药物,包括化湿解毒、通下解毒、利湿解毒、酸敛解毒等。对于长期黄疸不退者则多从脾、从痰论治,使痰化黄散。夏德馨治疗本病采用定法论治。病毒性肝炎急性期,邪毒是根本,应予病邪以出路。其出路体现于一个“利”字,具体有四:利肝胆、利大便、利小便、利汗腺。四法可分可合,但利肝胆一法则贯彻始终,而各法多参伍清热解毒及顾护胃气之品。对经上法治疗后,尚有一定余邪未尽者,应调整气血、脏腑、邪正之间的关系,对乙型肝炎反复者,用清热解毒与温阳养阴并施,可防其反复。至于补益之法,多用于恢复期和体虚的慢性患者以及HBsAg阳性者。姚玉兰认为慢性肝炎的特点是湿热与疫毒蕴结贯穿始终,治疗慢性肝病急性发作,宜清不宜补,宜疏不宜收;肝炎慢性期,宜柔不宜刚,宜甘温不宜辛温。杜雨茂将现代医学定量指标定性化,纳入中医辨证,形成了乙型肝炎中医治疗的独特体系,提出了疏肝理气、解毒化瘀敛阴以降酶;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降球蛋白;补脾气、益肝阴以升白蛋白;视指标(白蛋白、球蛋白比例)辨治絮状反应;利湿退黄、解毒活血扶正,促进HBsAg转阴。指标参差,治有先后,强调在治疗中应着重退黄,降酶、降球蛋白、升白蛋白、降絮,依序而为,可望提高疗效。而中药固定方转换(HBV~M)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组方原则,现趋向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肾益肝、健脾化湿、疏肝理气、扶正祛邪等多法联用,以达到整体调控、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肝功能和抗纤维化目的。

  (2)治法研究

  疏肝理气法:本法治疗肝病的机制可能是:①保肝作用:据动物实验逍遥散、甘柴合剂(甘草、柴胡、茯苓)、慢肝Ⅰ号方(柴胡、杭芍、白术、甘草、郁金、枳实、丹参、鸡血藤、垂盆草)以及单味药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等,对实验性肝损伤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青皮、香附、郁金能明显增长肝胆汁的分泌量,其作用可持续3~4小时以上;②改善小肠吸收功能障碍,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③降低血粘度,有利于改善微循环,增加肝脏的营养供应;④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状态,可能有利于肝病的恢复。

  健脾益气法:本法治疗肝病的机制可能是:①通过改善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肝脏的营养供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党参能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四君子汤可增加肝糖原;②抗肝损伤的作用,益气健脾药如黄芪、大枣、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方(四君子汤加山药、砂仁、肉豆蔻、柴胡、郁金、香附、五味子、补骨脂、丹参、鸡骨草、垂盆草),肝复康(黄芪、党参、红枣)等对实验性肝损伤的动物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肝复康尚有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的作用;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人参、党参、黄芪、黄精、茯苓、白术等均具有增强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清热祛湿法:本法治疗肝病的机制可能是:①抗肝损伤作用:某些清热祛湿方药如茵陈蒿汤及其组成的3味药(茵陈、栀子、大黄),肝炎Ⅲ号方(栀子、大黄、赤芍),三草汤(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甘草),清开灵Ⅰ号(牛黄、水牛角、黄芩、栀子、银花、板蓝根、珍珠母),肝炎Ⅱ号方(龙胆草、大青叶、败酱草、车前草、青蒿),以及连翘、蒲公英、猪苓、黄芩、龙胆草、山豆根、垂盆草、水飞蓟、茯苓等单味药,对实验性肝损伤动物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②利胆作用:某些清热祛湿方药如茵陈蒿汤、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大黄、柴胡、金钱草、黄芩、木香、枳壳)、三草汤等方药,以及茵陈、金钱草、大黄、蒲公英、栀子、黄芩、龙胆草、青蒿等单味药均有利胆作用;③调节免疫功能:黄芩、黄连、蒲公英、地丁、银花、漏芦、虎杖、野菊花、白花蛇舌草、水牛角等药,具有增强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滋补肝肾或滋阴养血法:其疗效机制:①保肝作用:慢肝3号方(生地、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首乌、党参、丹皮、郁金、垂盆草、甘草)对实验性肝损伤动物除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外,并有明显抑制胶原纤维形成的作用。生地可防止肝糖原减少。枸杞子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当归、白芍亦具有保肝作用;②调整细胞免疫功能:如首乌、黄精、旱莲草、阿胶、沙参、玉竹、天冬、麦冬、枸杞子、女贞子、玄参、鳖甲、生地、白芍、鸡血藤等。

  活血化瘀法:本法治疗肝病的可能机制:①改善肝内微循环障碍:如丹参有使血流加速和扩张微血管的作用,并可改善血粘度,有利于改善微循环,使肝细胞得到较充分的营养供应;②减轻炎症反应:丹参、红花、当归可使实验动物的肝脏炎症反应明显减轻。③保肝作用:如活血化瘀片(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海藻、香附、败酱草、车前子)对四氯化碳及苯巴比妥钠所致大鼠的肝损伤,在减低死亡率及对肝硬化的形成上,有保护作用。丹参、强肝软坚汤(丹参、当归、丹皮、鳖甲、郁金、白芍、黄芪、白术、茯苓、栀子、茵陈)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抑制肝脏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肝炎冲剂(丹参、赤芍、乳香、牛蒡子、白术、茵陈、黄芩)、复方软坚煎剂(丹参、三棱、莪术、鳖甲、青皮、牡蛎、内金、党参、茵陈)对实验性肝损伤动物亦具有保护作用;④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如丹参、川芎、红花、莪术、王不留行等,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⑤防止纤维化或促进纤维吸收的作用:如丹参、强肝软坚汤。

  3.单味药研究

  除上述单味药茵陈、大黄、栀子、赤芍、丹参、桃仁、红花、黄芪等的保肝利胆、抗炎、改善微循环及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外,王灵台等最近报道应用叶下珠治疗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取得明显效果,叶下珠(制成流浸膏后加工成干粉,每粒胶囊含生药0.2g)每次3粒,每天3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结果表明慢性迁延型肝炎中叶下珠组HBeAg、HBV-DNAP、抗-HBeAg的转阴率分别为52.9%、41.7%、66.7%,乙肝病毒携带者中HBeAg最终转阴率27.3%。

  4.复方研究

  (1)甲型肝炎:张有明报道甲型肝炎80例,用茵板紫垂汤(茵陈、板蓝根、紫草、垂盆草、大黄、栀子、郁金、山楂)治疗,平均疗程14.5天,治愈78例。张金发治疗急性甲型肝炎70例,用自拟甲肝汤(茵陈、生山栀、制大黄、薏苡仁、生白术、紫丹参、生山楂、蒲公英、旱莲草、板蓝根、太子参等)内服,治疗15~35天后,患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血清胆红素平均20天后恢复正常。隋氏自拟清肝利湿解毒汤(茵陈15~50g,金银花10~30g,薄荷15~10g,竹茹10~20g,萹蓄10~25g,赤芍5~20g,陈皮、炒山栀子、郁金、生姜、甘草各5~15g,大枣1~4枚去核)随症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3次服)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例,结果全部病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肝脏回缩至正常,肝功能复常),黄疸消退时间平均7天,疗程平均15天。

  (2)乙型肝炎:万传贵等以中药序贯法治疗例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先用益气补肾方(药用黄芪、白术、半夏、升麻、砂仁、补骨脂)或重用苦寒化燥方(紫草、贯众),先激活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免疫应答反应,再进行抗病毒治疗,促使HBV复制指标转阴,经治疗后,HBsAg与HBV-DNA均转阴者占69%,两项中有一项转阴者占22%。张俊富报道慢性乙肝例,以活血化瘀(黄芪、当归、赤芍、丹参、虎杖、柴胡、水红花子、茜草、参三七)为主,治疗3个月后,患者ALT、AST、TTT均有明显下降,A/G明显改善。车念聪等认为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主要病机是肝脾肾俱虚、湿热互阻,并以软肝煎治疗慢性乙肝,结果HBeAg转阴率为46.13%,HBV-DNA转阴率为51.65%,实验研究发现软肝煎具有防止肝纤维化、抗肝硬化作用。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是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叶万新以清开灵注射液40~60ml静滴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40例,症状有效率为88.9%,HBsAg和HBeAg转阴率为47%~66%,血清蛋白明显改善。何明焕等用苦参注射液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结果降酶率80%,退黄率90%,血清HBeAg转阴率达51%。

  (3)丙型肝炎:邢练军等以活血解毒法为主随症加减治疗丙型肝炎20例,效果满意。基本方:苦参、丹参、赤芍、制大黄、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薏苡仁各30g,炙鳖甲、穿山甲、茯苓各15g,生甘草6g。肝区痛加元胡30g,郁金30g;泛恶加竹茹6g,姜半夏15g;大便干结制大黄改生大黄6~15g;脘腹作胀加苏梗、枳壳、生谷麦芽各15g;尿黄加车前草30g;齿衄、鼻出血加青黛6g,怀牛膝15g,仙鹤草30g;眠差加炒枣仁、夜交藤各30g。日本田北雅夫以小柴胡汤加白术、茵陈、黄芪治疗丙型肝炎16例,连服1年以上,结果全部病例服药第37周起转氨酶明显下降,服药1年后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7例。俞氏自拟益尔肝汤(丹参、茯苓、女贞子、茵陈各15克,虎杖、败酱草各30g,柴胡、郁金、白术各10g,甘草5g)治疗丙型肝炎40例,并设对照组(肝泰乐、益肝灵口服,能量合剂加门冬氨酸钾镁液20毫升静滴,每日1次)38例。治疗组显效33例,有效7例,血清ALT恢复正常天数为18.7±4.3天,住院天数为20.4±5.1天;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2例,血清ALT恢复正常天数为38.9±6.5天,住院天数为39.4±8.2,两组上述指标,经统计学处理P<0.01。

  (4)戊型肝炎:旦开蓉报道38例,用茵陈四苓汤(茵陈、生大黄、茯苓,泽泻、鸡内金、郁金、金钱草、车前子、苦参等)随症加减治疗,总有效率94.9%,其中临床治愈23例。王雨秾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为法,组成基本方[苦参、黄芩、茵陈、薏苡仁、丹参、生山楂、鸡内金各30g,山栀、茯苓、制川军、生川军(后下)各15g,陈皮12g]随症加减,治疗戊型肝炎30例,1个月为1疗程。结果痊愈20例,占66.7%;显效5例,占16.1%;有效2例,占6.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该方对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降低也有一定疗效。

  

  经过近30年来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潜力很大,不少方法不论在临床症候和肝功能的改善上,在抑制感染病毒、增强免疫功能、修复病理损伤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治疗作用。尤其在当前西医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和西医针对病因和病理的治疗特长,把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甲型肝炎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其他各型肝炎,有少数病例(15%~20%)可能转为慢性,对于慢性迁延型肝炎,经过认真、积极和系统的中医治疗,大多数病例可使肝细胞病变由活动转为静止,逐步趋向痊愈。慢性活动性肝炎则是当前临床治疗的重点。不论是中西药方面,很多关键性问题仍然没有突破,基本规律没有掌握。由于病久邪深,正虚邪恋,因此慢性肝炎多为虚实夹杂证,中医治疗应攻补兼施,理气化瘀、调理脾胃、滋养肝肾是慢性肝炎的常用法则。但由于湿热蕴结是导致本病的基本病因病理,贯穿肝炎之始终,即使是肝肾亏损阶段,亦多属因病致虚,湿热残留,故治疗慢性肝炎应适当加用清热解毒药,如虎杖、鸭跖草、板蓝根、垂盆草等。

  2.治疗急性肝炎应注意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加强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有黄疸者,应选用茵陈、栀子、大黄、黄柏、虎杖等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之品;转氨酶高者,宜用龙胆草、五味子、蒲公英、野菊花、垂盆草等泻肝解毒、养肝柔肝之品;活血化瘀药,早期宜用补血养血之品,如何首乌、鸡血藤、丹参、当归等;病情继续发展,可用祛瘀生新、活血化瘀之品,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有癥瘕积聚者,宜用攻瘀散结之品,如元胡、乳香、没药、穿山甲、地龙、王不留行、泽兰等。

  3.肝胆宜疏泄,人体脏腑十二经之气,皆藉肝胆之气鼓舞之,故治疗病毒性肝炎勿忘疏利肝胆。但肝为刚脏,宜柔而不宜伐,故疏肝解郁宜用苏梗、郁金、陈皮、佛手、砂仁、桔梗、白蒺藜等芳香舒气之品;气滞较重时则用香附、青皮、柴胡、木香、枳实等辛宣破结之药,并注意佐以养肝柔肝之品,如白芍、枸杞等。

高丽华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
少儿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nz.com/wwzzz/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