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联奇才古广祥(书评)

文/凌鼎年

(中国作协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

新年伊始,我收到了香港古广祥先生的新著《本草医人论事》,就书名而言,顾名思义,与中医有关。因为“本草”两字,已演化为中药的统称,特别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出版后,更让“本草”家喻户晓,无形中成了中药书籍的代称。本草医人论事连起来解读,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偏爱中医中药的业内人士对中医中药的独家论述。

书是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的,大开本,封面大气、简洁、典雅、脱俗,一种传统文化的意蕴丝丝缕缕地漫出,头一眼就让人生出欢喜心。再看版式,无论是版权页、扉页,还是内文的排版,都颇为用心,文字排得疏朗,每章每节都有联语开篇,一看就知作者国学底子厚实,且图文并茂,内容别具一格,是本好书。

读这样的好书,理应有联想,有感悟,有眉批,有书评。但收到大著的前不久,我刚接了一本书稿《世界微型小说百年大事记》的约稿,答今年2月底交稿,因此,其他一切写作都暂放一边。故而《本草医人论事》收到后,只是翻了翻,粗粗浏览了一下,并没有时间细看。世界微型小说百年大事记的资料我收集了33年,都在电脑里存着,调出来整理一下,原以为花个把月就能完成的,谁知上手后才知是个大工程,光校对、核对就十分地费时间,一直忙到3月31日傍晚6点半才算把书稿整理、撰写出来,发给了出版社。

交掉了书稿,一轻松,才有闲情逸致来阅读、欣赏广祥老弟的大著。一细读,立马被吸引了,因为此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楹联,而且是中药联语。我不是中医中药行业的人,也不算楹联界的人,但与中医中药,与楹联却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也就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变得亲切起来,阅读也就成了一种享受。

大约年初,我们太仓当地的有位朋友来找我,说要成立楹联学会,要我支持。因为我当年是太仓市作家协会主席,虽然我不善制联,但觉得这是国粹之一,理应支持,就挂了太仓市楹联学会副会长之职,与《江南楹联报》副主编的头衔。学会成立后,活动越来越多,搞得红红火火。我的主要精力在文学创作,无暇分心,见太仓市楹联学会已走上正轨,我就推荐了王诗森教授与另一位年轻的周黎霞教师加盟,他们后来成了学会的秘书长、副会长,我就退出了。王诗森教授被评为全国十大金牌楹联家,周黎霞上央视作为拍摄楹联活动的嘉宾,那是后话。这也算我与楹联的一点渊源。

至于中医,我家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借住的房子,就是当地一位中医世家的宅院,前天井、后花园种了不少与中草药有关的花花草草,因此我从小就识得几十种中草药。

年1月,我发起过“新健康杯”第四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暨首届中华传统医学主题微型小说征文,征文结束后,我主编过一本《岐黄大道——首届中华传统医学主题微型小说大赛作品选》,我写了《中医中药是国粹,更是宝库》的代序。收录了篇作品,我自己有关中医中药的微型小说收了9篇。我写这些,不是炫耀,而是想说明我与中医中药并非毫无关系。正因为曾经有过千丝万缕的关系,拜读古广祥《本草医人论事》就读得进,读得有味道,就会有一种代入感。

读《本草医人论事》有所感悟,觉得至少有三个特点:

其一、专业,档次高。

序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学术顾问刘昌孝撰写的。序二是新加坡中医学院的院长项平写的,书评是北京大学汉语史专业博士吕朋林教授撰写的,既有国内的行业权威,也有海外行业的专家,还有评论界的大咖,可见海内外业界对作者的认可。

其二、自传性质。

《本草医人论事》看书名像是一本专业专著,但通读全文,发现整个集子的脉络是作者40多年来的人生经历。从头读到底的话,对古广祥的学生时代,到走上社会,到创业,到事业,到爱好,到贡献,都有个大概的了解。

其三、药联成了全书亮点。

《本草医人论事》最大的特色就是用药联来归纳终结,像引首语,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果懂点中医中草药的,读《本草医人论事》是极有味道的,既能欣赏到楹联的趣味,又能领悟中草药的魅力,就算不懂中草药,也没有关系,善解人意的作者在每篇文章的末尾,加了开头楹联中涉及到的中草药的注释,以供有兴趣的读者了解、学习中草药知识,善哉善哉。

楹联,小而言可以归类到诗歌,大而言也可以归类到文学,明清时,吟诗作对是文人的基本功,当场做对子,更是考验人的才智,甚至是一种水平的PK,当场出彩,高下立判,这有许多例子。白话文兴起后,春联成了楹联最接地气的载体,如今,楹联已相对小众,成了阳春白雪。平时,唯有在园林、庙宇或名胜古迹之处才能读到楹联。近年,在文化复兴、国学复兴的大背景下,楹联的受众面也在扩大。类似古广祥的药联,历史上虽然有过,但无非零敲碎打,大都系文人的偶尔为之,游戏之作,而古广祥当做一回事,下了大功夫制联,还结集出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应该肯定。因为药联不仅仅有助于楹联的普及、推广,更有利于中药的普及、推广。据说中药有种之多,主要有植物的,也有一定量动物的,还有少数矿物质的,常用的大约多种,普通老百姓能知道几十种就算不错了。我有多位中医朋友,也就能说出人参、杜仲、三七、当归、黄连、生地、熟地、甘草、半夏、黄芪、薄荷、肉桂、独活、巴豆、莲心、桃仁、胎菊、金银花、五味子、罗汉果、何首乌、枸杞子、胖大海、车前草、益母草、红景天、麝香、阿胶、鹿茸等,但读了《本草医人论事》,大大增智长识,多知道了不少以前不注意冷门的中草药,有的看了注释后才了解原来这也属中草药啊,还知道了那么多的主治、功效,谢谢,谢谢!

古广祥的这书,不是掉书袋,卖弄自己懂多少中草药,因为他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长期浸淫在那种氛围中,有关中草药名字、中医中药知识已深入到他的血液他的骨髓,用中草药来构成楹联的主要成分,于他,轻车熟路,自然而然,这是一种爱好,一种趣味。我也做过几副联,长江入海口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天妃宫至今还有我撰写的楹联,当地的名人追悼会也用过我的挽联,但我很少写联,主要原因是水平有限,太花时间,太费脑子,小小一副联,短短十几字,得反复琢磨、斟酌。而古广祥的药联,不仅要对楹联技法烂熟于心,运用自如,还要对中草药如数家珍,一语双关。这等于是带着镣铐跳舞,难度系数大大提高,他的药联,经得起行家的推敲,值得学习,不能不对古广祥先生佩服不已。

古广祥的这本书,说起来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但涉及的面还是蛮广的,他个人的经历,与他的家庭际遇只是一个切入口,大背景是国家、民族的风云变幻。譬如疫情,他作为中医界的权威之一,没有作壁上观,而是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在他的书中也有记录与展现。

古广祥的这本书,还有多篇涉及中医养生,在《论素食养生》《饮食新主张》等篇章中,提出了“食饮有节,物我相适”“养生之道,所尚在质”的观点,重申了老祖宗的“药补不如食补”“阴阳平衡”的主张,我信之。

也许,我过了古稀年龄,胃口越来越偏清淡,养成了基本吃素的习惯,我居住的小城太仓素菜馆寥寥无几,我最喜欢的是“大慧蔬屋”,这家的素斋最正宗的,是同觉寺开的,同觉寺的住持曙提法师是我朋友,如果古广祥有机会来太仓,一定请他去“大慧蔬屋”品尝一下,这与他倡导素食养生是一致的。并且可以与曙提法师认识认识,曙提法师既是位书法家,也是位作家,出过多本书籍,会有共同语言的。

古广祥的这本书,我看着看着,越看越觉得是本随笔集,像《律师是个良心活》《名声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笔墨是书法家的灵魂》《榕树根须堪可读》等都是典型的随笔,夹叙夹议,观点鲜明。当然,也有部分属散文,譬如“感怀篇”“人物篇”“游记篇”,就有多篇是散文写法,记叙、描摹、刻画,出于记忆,出于回顾,出于缅怀,真情实感,立此存照。

古广祥的这本书不说包罗万象,也算别具一格,论及了多个方面,譬如,论及了对作家的评价,对书法的评价,还把自己的养生观点与书法结合在了一起。古广祥应该有不少书画界的朋友,我注意到这书的书名题写,封底篆刻,与版权页“海湖居”的题词,以及书中的几处书法作品,都出自名家手笔,使书增色。

古广祥作为一个长期在香港生活的文化人,写文艺,写美食,写养生,写旅游,写名人,写时论都不奇怪,让我吃惊,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还写了“三农篇”,写了种粮,写了扶贫,写了种果树,写了农村妇女等,看来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pz/1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