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95891.html

请点上面免费订阅民间偏方

上个月,美国医师学会更改了糖尿病降糖标准,建议控糖目标放宽到7%-8%之间,没有必要控制在6.5%以下。美国医师学会的理由是,这样可以避免过分降糖带来的副作用。

而去年,美国还更改了高血压标准,世界人民一觉醒来被高血压了。不过这次糖尿病标准的更改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很多人将不再是糖尿病,不要每天吃降糖药了!

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世界人民被西方医学玩弄鼓掌之中,西方医学的标准总是朝令夕改,今天的良药明天可能就成了毒药。

对于糖尿病,文小叔只想说,世上本无糖尿病,说的人多了就成了糖尿病。世上本无糖尿病,只是要卖降糖药才有了糖尿病。

世上没有一例糖尿病病人是吃降糖药治好的。比糖尿病更怕的是糖尿病的治疗,很多人不是死于糖尿病,而是死于糖尿病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是糖尿病的结果,而是长期服用降糖药与注射胰岛素的结果。

利益集团利用媒体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狂轰滥炸式的恐吓:糖尿病不吃降糖药你会失明,你会截肢,你会得尿毒症,你会心梗……至于坚持服用降糖药依然失明依然截肢依然早死的人,他们就不管了。

糖尿病的世纪谎言还要持续多久?

1小编的两位大学同学都是糖尿病

当你还沉浸在糖尿病只是中老年人的事这样的观念里时,糖尿病的魔爪已经伸向了中国年轻一代。糖尿病患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很不幸,小编的两位大学同学都是糖尿病患者。

两位同学一位是天津的,一位是唐山的。我们三个都在同一个系,关系非常不错,唐山的这位还与小编一起合作出版过图书。天津的这位几乎天天晚上都要来小编的宿舍闲聊一会。

两位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能吃,尤其是天津的这位,每次一起去食堂吃饭的时候,他的饭盒总是堆得像小山似的。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好几盘,吃的时候满头大汗。两位同学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对麻辣火锅特别喜欢,特别喜欢吃动物内脏,两人经常结伴去吃火锅。

两位同学还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喜欢体育。两人的体育成绩总是不及格,尤其是长跑,更是要命,跑一会就气喘如牛,最后都是走完全程的。

对了,两位同学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都比较胖。

有缘吧,更有缘的是,两位同学几乎都在毕业两年后的时间被查出糖尿病,当时,两人都是25岁。

25岁就得了糖尿病,太不可思议了,震惊了全系的同学。

2糖尿病自古就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古人对糖尿病的认识比西医早了差不多一千年,只不过那时候糖尿病不叫糖尿病,叫消渴。消渴接近于现在的2型糖尿病。

小伙伴们来看看中医典籍鼻祖《黄帝内经》是怎么说糖尿病的:“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肥美,啥叫肥美?就是肥甘厚味,大鱼大肉,在古代谁经常吃大鱼大肉?当然是富贵人家喽。可见,古人将糖尿病视为富贵病,咱寻常老百姓得不起。

比如汉朝的富贵人家司马相如,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与司马相如的才气比肩的是他的风流倜傥。吃饱了、喝足了,开始饱暖思淫欲,在司马相如遇到卓文君之前,经常在烟花柳巷拈花惹草,纵欲多了慢慢就得了糖尿病。

这说明糖尿病依然是富贵病,为啥?吃不饱穿不暖哪有心思思淫欲呢。

古人检测糖尿病的方法很有意思,就是在地上撒一泡尿,看看有没有蚂蚁过来,如果有蚂蚁过来就说明此人得了消渴。因为蚂蚁喜欢甜味。

什么样的人会得糖尿病?就是吃的太多,又不运动,又迷恋美色。这三点只要满足了两点患糖尿病的概率是很大的。至于吃糖吃多了就会得糖尿病只不过是一些不懂医的人吓唬另外一些不懂医的人。

3西医到底怎么治疗糖尿病?

一辈子治不好你的病,却让你一辈子吃这个药,这就是耍流氓,西医就是如此。

西医的治疗思路就是降糖,让你吃降糖药,让你打胰岛素。西医根本就不会去研究同样的一个人吃了同样的甜食,为何他尿出来的就是糖,而另外一个人尿出来的就是尿呢?

血糖高就要降糖,看似天经地义无懈可击的治疗思路实则是漏洞百出。你这边在降糖,那边在源源不断的产生糖,这糖降得完吗?为何不想办法把产生糖的源头切掉呢?

这就好比,你的车子出故障了,故障灯亮了,你不去修理车子,直接把故障灯灭了。这不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

打个比方,有两个杯子,一个杯子装有半杯水,一个杯子装有一杯水,把同样多的糖放进两个杯子里。哪个杯子的水甜?当然是半杯水的啦。那如果要把半杯水的甜度降低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西医就发明了降糖药,把半杯水的糖化掉,看似水的甜度变了,但实质上呢糖沉在了杯底,并没有真正化掉,于是所谓的糖尿病足就诞生了:因为血糖都沉在了你的足部,变成了寒湿,最后瘀滞,最后就麻木,最后就只能截肢了。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给半杯水的杯子加水,水一加满,甜度自然就降低了。

然而,是不是给杯子加水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呢?

4中医到底怎么治疗糖尿病?

很抱歉,中医治疗糖尿病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何?因为现在的很多中医完全陷入了西医的思维,与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什么区别。

现在很多中医是怎么治疗糖尿病的呢?也是降糖的思路!你不是消渴吗?那我就让你不消,让你不渴,于是用大量的滋阴药给患者灌进去。这种做法与西医吃降糖药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中医完全不考虑我们身体需要的阴到底是怎么来的,它是用滋阴的药材滋进去的吗?如果真能滋进去,那就不叫消渴了。就好比,你口渴,如果你喝水能够解决口渴,那就不是真的口渴。可是我们现在的中医见患者口渴,就不是不断地患者灌水,岂不谬哉?

那到底怎么办才算治本呢?

首先小伙伴们一定要明白一点:真正的消渴并不是身体单纯的缺水,而是身体造水的功能出问题了,如果不解决身体造水的问题,就算你把太平洋的水都喝光,你还是会消渴。

好,既然糖尿病叫消渴,那我们就从消渴这两个字入手。

什么叫消?消,就是消谷善饥,这是一个物理变化的过程,就是胃把吃进去的食物消掉,消成食糜,就好比豆浆机把各种豆子打成豆浆一样。消谷善饥,就是说这个人的胃火特别旺盛,消的能力特别强,一会就饿了。

但是,这个是表象,很多中医看到这个表象就用大量寒凉的药来清胃火,根本没有考虑为啥会这么能“消”。

那是因为消的食物并没有化掉啊,并没有转化成气血啊,身体没有气血怎么行呢?于是再一次唤醒胃这个消的功能,企图以多食来满足身体对气血的需要。人家吃一次,身体的气血就得到了满足,而你不行,你要吃多次,吃很多,因为你化的能力出问题了。

化的能力归谁管?归脾!所以,糖尿病人首先是脾出了大问题了。你光清胃火、滋胃阴是不行滴,你要把脾健运起来,胃阴的生成要靠脾阳。

我们再来谈一谈消渴中的“渴”。

前面已经说过,如果喝水能够解渴那就不是真的渴。

为什么会渴?因为口里没津液,口里的津液是什么?口里的津液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唾,一个是涎。

唾是什么?唾是肾分泌出来的液。涎是什么?涎是脾分泌出来的液。那么,怎样才能把唾和涎输送到口里呢?需要靠阳气,靠气化,靠谁的阳气,靠脾肾的阳气!

为了让小伙伴们更加明确这个问题,小编打个比方。你的嘴巴好比锅盖,锅呢就好比你的胃,锅里有很多水,但是锅盖是干的。怎样才能让锅盖湿润呢?把水烧开就可以了,水一开,水蒸气就上升滋润锅盖了。水烧开靠什么?靠炉火啊!这炉火相当于什么?相当于我们的肾阳、脾阳!

只有肾阳才能把肾阴带上去,只有脾阳才能把脾阴带上去,这就解决了造水的根本问题,让身体自己去生产水,而不是从外面往身体灌水。

小伙伴们,看到这,是不是该恍然大悟了呢?糖尿病的根源在哪里?

前面说过,吃得多,不运动,纵欲是糖尿病的三大主因,吃得多、不运动都伤脾,纵欲呢,伤肾,再结合消渴的症状分析,终于明白2型糖尿病的终极病因就是脾肾阳虚!

而后世的中医只看到表现,一味重用滋阴药,动不动就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去治疗糖尿病,不过是舍本逐末也。

是问,现在的中国人又有几个是单纯的阴虚呢?阳虚者十有八九,阴虚者没有一二。多数是阴阳两虚啊。阴阳两虚单纯用滋阴的药有什么用呢?

5给你京城四大名医之首施今墨老先生的糖尿病验方

在糖尿病的调理思路中,小编最佩服李可老先生,只有他真正认识到了阴的形成需要阳的带动,所以李可在治疗糖尿病时,无论处在什么阶段都会用扶阳的药物,而不是单纯的滋阴药物。

李可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用的方子大理中汤、乌梅丸都有大补阳气的附子,具体方子就不写了,这个需要在大夫的辩证下才可以用。

民国时期还有一位名医,叫施今墨,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李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施今墨可了不得,大医精诚,还为孙中山看过病。施今墨认为糖尿病的根源在于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出了问题,先天之本就是肾,后天之本就是脾,一味的降糖只是治标,治本必须得把脾肾的功能恢复了。

施今墨贡献了很多方子给国家,其中就有糖尿病的,方子相对简单,文小叔就借花献佛,公布如下:

生黄芪30g,茯神10g,白蒺藜12g,怀山药24g,麦冬10g,白薇6g,枸杞15g,五味子10g,怀牛膝15g,元参15g,苍术6g,栝蒌根6g,栝蒌子6g

所谓验方,就是被患者验证过,有效的。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在当地大夫的指导下服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有升有降,脾肾双补,阴阳并调。对于下消症状比较重的,就是喝多尿多的,还可以配合服用中成药桂附理中丸。

为啥桂附理中丸有降糖的作用?因为它就是加强你的气化功能的,就是阴阳双补的,就是解决脾肾阳虚的。

再说一个糖尿病的最佳食疗方吧:怀山药干30克,熬水喝。

山药,最近的西医也研究发现里面有降糖成分,但中医不说降糖,中医认为怀山药可以启动你的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好了,自然血糖就下来了。记住一定是产于河南焦作的怀山药哦,不是菜市场的菜山药,也不是药店卖的雪白雪白表面很光滑的山药,那是硫磺熏过的。只有怀山药才有药性!

事实上,如果你明白了糖尿病是富贵病,明白了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是不运动出来的,是纵欲出来的,你就应该明白糖尿病调理的方向在哪了!

人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

从人体构造来看,水占比大约为70%-80%。脏腑经络和组织的活动都离不开水的摄取、运行、代谢,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都会产生水湿,如脾胃吸收水有障碍则会腹泻。外部环境对人体吸收湿气的影响也很大,例如三伏天就是湿气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我们以下这些不好的习惯也会加重湿气的产生。

1.贪凉:冰激凌等生冷食物吃太多会导致体内寒气增加,给“湿邪”入侵创造机会。

2.不吹干头发就睡: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

3.对着空调吹: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

4.睡眠差:很多人喜欢熬夜,从中医角度来说,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

5.喝大酒:啤酒烧烤是很多人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别忘了酒助“湿邪”,尽量少碰。

6.老坐着: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除。

7.穿得少:“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人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一是人体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二是人体内存在推动生命活动而看不见的“火”,即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上火”症状。

引起“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例如,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症状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症状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是为用药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因此,患者不要自行用药治疗“上火”,如果不懂中医辨证用药,见“上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专家建议,对于“上火”的治疗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一是人体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二是人体内存在推动生命活动而看不见的“火”,即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上火”症状。

引起“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例如,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症状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症状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是为用药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因此,患者不要自行用药治疗“上火”,如果不懂中医辨证用药,见“上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专家建议,对于“上火”的治疗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风光雄奇秀丽的名山之中。著名的道教宫观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耸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在中国的许许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积。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中国的哲学、科学、风俗、民情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它主要由长江文化孕育而成,创始人张道陵由吴入蜀,以楚文化的老庄道学为基础,吸取了燕齐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风,在鹤鸣山创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宣扬以“道”为中心的学说。他从“道法自然”出发,标榜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在这个基础上重视修道养寿,是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可以说是生命科学的老祖宗。

  我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神灵崇拜,这是各民族都有过的原始思维的表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了独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远古神话传说联系着,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神仙住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蓬莱三岛之中,个个风姿绰约,活得逍遥自在,吸甘露,食玉屑,服灵芝,住黄金宫阙,观奇花瑶草,畜珍禽异兽,特别是掌握着长生不老之药,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与神仙信仰相适应,方土也就应运而生。他们扬言能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灵丹妙药为人治病,还能帮助具备条件的人跨入仙界。一些皇帝为了能长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岛去求不死之药。当然,这样的愿望是无从实现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道教正式产生。从此以后,方士变成了道士,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道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而且也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逐渐起着多方面的影响。一些著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为核心,将缥缈难求的神仙信仰加以发展,又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药等治病之术,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法术体系。道教比起过去的神仙信仰有显著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本人的自我修炼。也就是说,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寻求。只要修炼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能修成,责任自然在于自己。   

  道教在教义上与佛教最大的区别,也是与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处,就突出地表现在“贵生”上。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应当深深地忏悔和苦苦地修炼,以求得来世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教却追求现世之乐,以今世修道成仙为理想境界。养生的要旨,在于清静、无为。这就应该排除尘世俗务,正心诚意。而养生的许多方法,诸如炼丹、守一、行气、服食等,也必须排除俗务。因而修炼者大都隐居于深山老林之中,结草为庐,采果为食,透出一种仙气。我国的许多美好的自然环境,正是道士们修炼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渐变为道教活动的场所,从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为理想。信徒们认为求仙有术,只要清心静修自有神仙指点。由于术数有别,一旦修炼成功,有的可成为天仙,有的可以成为地仙。天仙飞升天界,地仙的居处在十洲三岛、洞天福地。十洲三岛,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它们大多是名山胜景,都可以实指某地。道书中有唐道士司马承祯编集的《天地宫观图》,唐末杜光庭编撰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二书所载虽不尽相同,但都详叙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处。按照道教的说法,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领治,其间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这些名山胜景,大概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动就比较集中、比较活跃的地方,道士将这些地方编排在案,于是就有了那么些洞天福地。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虚无而幽深的玄理具体化了,对道教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洞天福地看道教发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国众多的名山,虽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多数在道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沉积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

  终南山离古都西安很近,在历史上是逸人羽士隐居之处。楼观台就在终南山的北麓,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道教宫观的“观”就是从这里沿用下来的,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称,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楼观台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的故居,他在这里结草为楼,以为观星望气之所,所以名之为草楼观。老子由楚地西来秦国,尹喜就恳请他到草楼观,挽留他在这里著书以传后世。老子为说《道德经》,写下了这一传世的经典之作。如今,楼观台还有说经台和老子系牛处等,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圣迹。

  南北朝时期,楼观台建起了初具规模的道观。当时社会动荡,许多道士潜来终南山隐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的高道,形成了以终南山为中心的道派。到了唐代,这里的道教进入了鼎盛阶段。唐初皇帝以老子为远祖,李渊父子兴兵时又得到过楼观台道士的资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楼观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皇帝李渊亲临楼观台拜谒老子,并赐地十多顷,敕令扩建宫观,特修建宗圣宫,意为“祖宗贤圣”之宫,从此以后赏赐不断。金元之际,王重阳在终南山下隐居修道,后对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革,创立了全真道。这个道派,迅速发展,特别在北方影响很大,成为与正一道并立的两大道派之一。楼观奉全真道龙门宗,并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开道教玄义,被尊为道教始祖,楼观为老子说经传道之地,道门公认道教始于楼观,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还是正一道派,都称楼观为“终南祖庭”。

  说经台,就是老子为尹喜讲授《道德经》的地方,为现今楼观台的中心,建于海拔560米的峰顶。这里南依秦岭,北瞰渭水,层峦叠嶂,茂林修竹,得仙山之灵气。从这里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炼丹炉,东南有老子打铁淬火的仰天池,附近还有老子修真养性的栖真亭。这里现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欧阳询所书的《大唐宗圣观记》,宋米芾、苏轼等人的诗碑和诗词刻石,元赵子昂的隶书《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此外,还有李白、王维、岑参、温庭筠、苏轼、苏辙、萨都刺等的题诗,留下了历代著名诗人游览楼观台的体验。

  江西龙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据道书中记载,第一代天师曾在这里修道炼丹。到了晋代,第四代天师张盛遵其父张鲁之嘱,携祖传印剑自汉中迁回“龙虎山祖师玄坛”。从此以后,历代子孙就都居住在此,继承祖训,世袭道统,传道布教,至今已传六十三代。这里是道教正一天师的祖庭,又称为第三十二福地,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天师府现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谈到道教名山,自然会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素来有名,活跃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西汉时,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此隐居修炼。他们擅长医道,精于药理,行医民间,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他们,改句曲山之名为茅山。后来,道教在此兴起,就尊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

  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南京,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茅山离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来此隐修,使茅山逐渐成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来茅山隐居,对茅山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声望很高的大学者,有各种著述二百余卷,广及各门学科,又精通医药、铸造、炼丹等方技,还擅长于辞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为师,朝廷遇有疑难之事都要向他请教。当时人们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誉。

  隋唐之时,茅山已发展成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们除根据《黄庭经》等,习练爱精宝气诸道术外,又钻研《易》学和老庄之言,注重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使道教的教理教义渐臻完善。当时许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间接受茅山派的影响,如陶弘景的再传弟子潘师正居嵩山,潘师正的弟子司马承祯先后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派的传人,后又传道于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足迹遍及江南各地,他的名字和许多道教名山联系着,现存遗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一处为杭州葛岭抱朴道院,这两处现都已列入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广东罗浮山又名东樵山,与西樵山为姐妹山,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说。东晋咸和年间,葛洪偕夫人鲍姑及子侄南下,来罗浮山结庐修炼。他先在朱明洞前建南庵,初名为都虚观,除修道炼丹外,还采药为人治病,并又著书讲学。跟他学习的信徒越来越多,就又增建了东、西、北三庵,后来还在白鹤峰建了白鹤观。后来,他在罗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岁。葛洪一生著述多达七十多种,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扑子》,确定了战国以来的神仙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道教的丹鼎派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撰写的《金匮药方》、《时后备急方》,则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

  葛洪是罗浮山道教圣地的开创者,这里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为第七洞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道,在都虚观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扩建为葛仙祠,宋哲宗又赐“冲虚观”匾额。冲虚古观历史最悠久,环境也最清幽,山门有石刻楹联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峦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启玄门。”走到大门前又可见刻着一副对联,上面写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们确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意蕴。古观中有很多葛洪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洪建造的炼丹灶。这一稀奇的炼丹炉,已成弥足珍贵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见当年葛洪炼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学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离这里不远处有东坡亭,传说苏东坡很尊敬葛洪,在这里建有东坡山房,开辟了一个药圃,并以所种中草药为题,写下了《小圃五咏》。他在给儿子的一首诗中写道:“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诸如青城山、武当山、崂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游览道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发展的一斑,知道在发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别,感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内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宫观

  宫观,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炼养性以及进行各种有关活动的场所。相对而言,称作“宫”或称作“观”的,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一些。

  宫观是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隐居深山老林结草为庐,张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炼,当时的道场都是非常简陋的草屋。晋代的道馆或称庐,或称治,或称靖,或称馆,一般还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筑一简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始有道观之称。后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坛、宇,并供养道士一百多人,可见这种道馆已很可观。北魏时终南山已有楼观,北周时又有云台观、通道观、玄都观等,这时宫观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南朝齐有兴世馆,梁有华阳上下馆、朱阳馆,也在逐渐向宫观推进。唐代,在道教史上进入了繁盛时期,明确地以“观”字代替了“馆”字,宫观建设有了迅速的增长,修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式宫观,并从山林向城镇发展。据《唐六典·祠都》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历代崇道记》中说,唐代有宫观一千九百余所。宋代,宫观建设更加盛行,规模虽有大有小,但都趋向宫殿式,此后就大致定型。明清之际道教开始衰落,清修《图书集成·道观部》记载,全国各地古今道观有三百三十六座。历经多年战乱,不少已经毁坏。

  为了了解和欣赏道教宫观,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识;而如果细心地游览道教宫观,那么就又能增进对道教文化的认识。从名与实着眼,道教宫观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并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师,并根据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话人物,并用这些人物命名。从这些不同的宫观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许多内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贵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现,是对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改造而来。其他两位,灵宝天尊本于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则本于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话。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圣境是元始天尊的居处,上清真境是灵宝天尊的居处,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处,也就是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宫观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为数最多,这些宫观都以供奉三清神像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宫观。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元代,全真派崛起以后,形成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强调养性,持戒较严;正一道重符咒,讲究醮仪,法事丰富。在这两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较小的道派。它们都有自己活动的中心,这些教派各自传道受戒,属于它们的宫观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万福宫,主要供奉开山祖师三茅真君,显示出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宫观,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武当山的太岳太和宫,正殿为朝圣殿,内奉铜铸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宫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当山的独特之处于此可见一斑。特别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以他命名的如纯阳宫、纯阳观,更是许多道教圣地都可见到。

  从道教宫观的建筑来看,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山门为主要建筑,道教视之为仙、俗之分的象征,跨入山门就标志着进了仙界。因为道教宫观始建于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称之为山门,显示出道教起自山林隐修的本性。许多道教名山中宫观的山门,往往依山就势经过精心设计而建,是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仙境独特的气势和氛围。山门殿内供奉着门神,一般都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此外,还有土地、孤魂爷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门外,还包括华表、幡杆、棂星门、钟鼓楼等附属建筑,有的是表示道教圣地的威严,有的用来悬挂和安置钟、鼓,作为道众作息的号令和道场的法器。寮房为道众的生活区,有的也建设得很别致,除各种生活设施外,还建有亭台楼阁,点缀着树木花卉,使整个环境显得很幽雅。宫观的主体是中庭,以灵官殿为先导,包括主殿、陪殿、厢房、经堂等。大部分宫观,进入山门后迎面而来的就是灵官殿,这里供奉的王灵官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在王灵官神像的左右,往往还配祀四元帅、青龙白虎、四值功曹等。灵官殿的后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宫观的核心所在,和宫观的名与实密切地联系着。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杂。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传统影响,一是由于民间流传的各种派别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时期,在与佛教竞争的过程中,因受佛教影响和迫于佛教压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谦之,都注意到了致力归纳与组织众神,才开始逐渐形成统一的神仙谱系。就主要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宫观来说,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间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胸前似有一团浑然一体之气,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右边的一位是灵宝天尊,他双手捧着“阴阳镜”,这镜半黑半白,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就是道教的图案,象征着刚从无极状态分化出来的“太极”状态。左边的一位是道德天尊,这一位白发长须的老者,手里拿着一把长柄扇,扇面上画有“太极”图案,象征由太极分化出来的阴阳两仪。“三清”,正象征着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们在道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称太上老君,实际上就是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他的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道教抬出这位学说高深德高望重的哲人为教主,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足以与佛教抗衡。

  在道教的众神中,还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谓“四御”,也就是四位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们的福祸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广泛的影响。玉皇殿,也称凌霄宝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袍,俨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为主殿的宫观并不多。

  在道教宫观中,除主殿之外,还有一些偏殿,这些殿堂各有神主。诸如:三官殿供奉三官,这就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顾名思义,因为三官能赐福、赦罪、解厄,和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都要对他们顶礼膜拜。圣母殿,总的来说都供奉圣母,但具体的是哪位圣母,每个宫观又会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妈祖,也有的就统称之为娘娘殿。这些神灵,给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关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疾苦的需求,所以影响非常深远,特别使古代的妇女感到亲切。

  道教名山中的宫观在建筑上也很有特色,或选址于顶峰之上,或修建在悬崖之旁,利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表现出仙山琼阁的意境。

先收藏,再发给关心的人,

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仅分享健康知识,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更多精彩频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zz/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