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这一概念在东垣的医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东垣的四大主要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和《医学发明》中,“阴火”一词共出现了43次。这些著作详细阐述了阴火的表现和成因,指出阴火主要源自心、肝、脾、肺、肾等内脏之火,以及五志所化、七情所伤、经脉所郁等因素。这些因素常常由于饮食劳倦、喜怒忧恐、内伤脾胃、中气不足等原因引发内伤发热,这种发热就是东垣所说的“阴火”。阴火的症状和征象虽然表现得较为散在,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脾胃气虚和火热亢盛两大征候交错出现。具体表现为:热象因人而异,有的表现为发热、恶热、烦渴、肌热如燎、扪之烙手,有的则表现为手足心热、倏热来去。虽然这些患者有发热的症状,但其内心宁静,舌质淡红,口和,即使口渴也不愿多饮水。此外,二便无特殊变化。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阴火所表现的热象应与“阴虚发热”、“湿遏热伏”、“阴盛格阳”和“外感发热”等其他类型的热象进行鉴别。这是因为它们在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只有准确地鉴别这些热象类型,才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

“阴火”反映出来的特殊证候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气虚发热类白虎证,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是由于脾胃之气不足所导致的。他解释说,当脾胃受损时,气机升降失调,阴火上冲,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如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头痛、口渴等。脉象表现为洪大,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此时的治疗方法应以补中益气汤为主,通过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方法来恢复脾胃功能。东垣强调脾胃是元气生发之根本,也是内伏阴火的关键所在。因此,调理气机的同时也要注重养心神,使脾胃和则万化安。血虚发热类白虎证,东垣在另一处也进行了描述。他指出,此证类似于白虎证,但并非实热内盛所致。其症状包括发热、恶热、烦躁、口渴、肌热等,脉象表现为洪大而无力。此证得之内伤,血虚发热,与白虎证有所不同。治疗时需用黄芪和当归为主的补血汤,黄芪的用量需五倍于当归。东垣解释说,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黄芪的补气作用有助于生血。因此,对于血虚发热类白虎证的治疗,应注重调理气机与养血相结合的方法。

现将发热症状鉴别如下: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此外,湿温发热,多见于夏秋之交,面色淡黄,身重体痛,胸闷不饥,午后发热,状若阴虚,汗粘腻,热持续,便溏尿黄,苔白不渴,脉弦濡而滑,属湿遏热伏,治宜清宣温化如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之类。如果误为阴火,给以甘温除热,则无异火上添油。更有真寒假热,表现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寒(与手心烦热者异),脉微欲绝(与脉大为劳,脉虚极为劳者异),身反不恶寒(假热),其人面色赤(载阳)宜通脉四逆汤”。此与气虚发热的“阴火”,除“末传寒中”的变化外,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甘温除热法”多运用于“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外浮而引起发热的一种病理变化。《灵枢·终始篇》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可饮以至剂”。《素问·阴阳大论》指出:“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更明确提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至东垣根据临床实践,融会贯通。《内外伤辨惑论》中的当归补血汤,《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均属此类。有人认为“阴火是寒”,是“血虚有火”,“阴虚有火”,“实火”等都是值得商榷的。基于“阴火”的本质是气虚有火。气虚是主要矛盾方面,“阴火”是在气虚的基础上产生的;“阴火”的治法是以甘温建中,益气升阳为主。因此,认为“阴火是寒”,是“血虚有火”等都非东垣“阴火”的本意。还有从东垣用黄连、黄芩、黄柏等泻火之剂治“阴火”而立论,认为“阴火”是实火,这种观点更是值得商榷的。虽然东垣在一些方剂中用少量芩、连之属,但常与甘温之剂同用,这是泻“阴火”为升发阳气创造条件。且多数情况下是以甘温为主,其略佐苦寒则是从权用之。故东垣云:“如见肾火旺及督、任、冲三脉盛,则用黄柏、知母、酒洗讫,火炒加之,若分量则临证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阴气而为害也。”(《脾胃论》注释71页)虽佐用苦寒,是加了限制词的。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的升降失调被视为导致人体气与火对立的根本原因。这种升降失调,东垣认为主要是由于脾阳不升所引起。因此,提升脾阳成为东垣治疗的主要方法。这里提到的“阴火”,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被认为是过度劳累导致阳气亢盛的“阴火”,治疗时应助阳益气,多采用甘温的药物来消除热症。例如,补中益气汤和黄芪人参汤(即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黄柏、苍术、神曲)等方剂。另一方面,“阴火”也可以指气液虚所导致的“阴火”,治疗时应滋阴养气,多采用甘寒的药物来清热。例如,生脉散之类的方剂。

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在夏天,应该补的是天元真气,而不是补热火。现在的人在夏天食用寒凉食物,这样会损伤元气。”他主张通过人参、麦冬和五味子组成的生脉散来滋补元气,清除热邪。其中,人参的甘味可以补充元气,同时也有泻热的作用;麦冬的苦(甘)寒性质可以补充水分,清肃燥热;五味子的酸味可以泻火,同时也能补充大肠和肺部的营养。此外,还有观点认为“阴火”是指病理的心火,与之相对的是正常的君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阳火”和“阴火”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其观点与东垣是一致的。例如,他提到各种阳火遇到草会燃烧,遇到木会焚毁;而阴火不会焚烧草木,却能熔化金石。如果用水来浇灌阳火,火焰会熄灭;而阴火遇到水则会更加炽烈。如果用灰烬来扑灭阳火,火焰也会消失;而阴火则不会受到影响。这段论述对阴火的治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一步证明了甘温除热法是《脾胃论》中辨证用药的基本原则之一。东垣所创制的各种方剂,大多都是基于这一原则进行演绎和发挥的。因此,对于理解东垣的脾胃论治法和方剂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zz/1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