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巧用是良药
同志们,这篇文章不错,点个 眼下正是麦收时节。中医认为,小麦性味甘微寒,入心脾肾三经,有养心安神,调补肠胃,除热止渴之功。小麦淘洗时轻浮瘪瘦者称浮小麦,有止汗敛液、除虚热、安神定志之功。麦麸也是除烦止渴、利水之良药。以下是几则临床常用验方。 治口腔溃疡:小麦粉烧灰与冰片以2:1比例混合研细,吹在溃疡面局部,日2-3次。 治自汗盗汗:浮小麦5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或浮小麦30克,大枣30克,龙眼肉10克,水煎,连渣服。 治淋证:小麦50克,加水煮沸,放入通草10克,再以文火煎成浓汁,去渣取汁,早晚分服,对小便淋沥不畅有效。 治腹泻:小麦粉、糯米(研粉)各适量,炒黄,干大枣3-5枚(去核研碎),三者混合,每次15~30克,开水调服,日2-3次。 治脏燥(癔病):小麦30克,大枣30克,甘草10克,日1剂,水煎服。 治体虚眩晕:取浮小麦30克,黑豆30克,日1剂,水煎服。 治消渴:小麦30-60克,加水煎煮成稀粥,分2-3次服食,可缓解烦热、口渴症状。 治失眠:小麦50克,柏子仁20克,夜交藤25克,水煎服。 治浮肿:麦麸30克(炒黄),红糖20克,拌匀成麸糖粉备用。用大枣15克煎水毫升,冲服麸糖粉,日2剂。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年6月11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小麦的妙用导读:临床中你常用小麦吗?小麦为心之谷,善养心气,那么具体都有哪些妙用呢?本文介绍了小麦的临床心得体会,相信大家读完本文后,对小麦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小麦妙用 主治/朱良春 小麦为心之谷,善养心气,本草家多谓本品“面热、皮凉”。今临床所用系整小麦之陈者,则其性之平和可知。 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之甘麦大枣汤,主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相似于今之癔病。即用小麦,配合甘草、大枣,以益气润操,宁神除烦。 历代医家相当重视此方,许叔徽《本事方》、陈自明《妇人良方》,都载有使用本方之验案。 叶天士对本方的应用尤具独到之功夫,屡起大证,仔细分析脏躁之临床表现,皆系精神方面的疾病,“躁”则是烦乱不安的意思,据此,脏躁之“脏”,指心脏也,小麦善养心气,润躁除烦为主药,本方除治脏躁外,又可用于小儿夜啼、自汗盗汗、惊悸怔忡等症,临床凡神经官能症而见头眩健忘、心悸怔忡、心神烦乱、夜寐不实、多梦纷纭者,以此汤为主,随症加味,多收殊效。 有人以此汤制成糖浆剂,定名为“脑乐”,治疗脑神经衰弱,甚受病者欢迎。甘麦大枣汤尚可治疗百合病。考百合病多系心肺阴虚、余热逗留所致,然亦有不少患者表现为心肺气虚者,虽为气虚,却不任参、黄之温补,此方甘平,用之最为熨贴,其小麦用量一般为30~60克,少则效微。 “甘能缓急”,小麦亦有缓解急迫的作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载:“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方中之小麦,即取其能缓急镇咳。后人用小麦治冲咳、痉咳有一定效果,即受仲景此方用小麦之启迪也。 汗为心液,心气虚则汗外越,故小麦又有补心气、敛汗之效能。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麦,即干瘪之小麦,淘之浮于水面者。小麦“面热、皮凉”,浮麦有皮无肉,故其性甘凉,尤擅敛虚汗。 尝以浮麦与玉米茎心(即玉米茎剥去粗皮)配伍,治疗虚汗烦热,极有功效。单用浮麦炒焦为末,每服6克,一日二次,连服一周,亦效。如无浮麦,陈小麦亦可,唯煎煮时以小麦完整不烂为佳。 朝鲜特产咨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yc/9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健康养生春季养肝,记住这ldquo
- 下一篇文章: 心绞痛病症详解与中药方大全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