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草宇宙第91篇原创文章

门诊遇到一位既往有房颤史的老年女性患者,数年前行射频消融术成功复律,此后病情安稳,鲜有发作。未料今夏阴雨连绵,患者反复出现胸闷症状,自诉胸中如窒,夜卧不安,尤其不能左侧卧位,并时感烦躁,伴心慌、汗出。根据脉症,考虑当下时令,遂在患者处方中加入了党参(代人参)、麦冬、五味子。这3味药物正是古方生脉散(生脉饮)的组成。

“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汤头歌诀》)”,中医认为:夏气通于心,炎夏酷暑,心火炽盛,清心一法是正治之途;而心属火脏,刑克肺金,肺气耗散则保定肺气理所必然。故生脉散中人参配伍麦冬,清润与补养兼备,是整方的眼目。五味子为方中佐药,却有“点睛”之妙。其味酸收敛,用之符合《内经》所谓:“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旨。

《医学启源》里有段记载:“孙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遇夏月季夏之间,令人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之,使人精神、元气两足,筋力涌出。”可见,夏日服食五味子不特治病,在孙思邈看来尚有养生保健之功。

五味子因“五味俱全”得其名,唐?苏恭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而五味与五脏之间存在配属关系——“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故五味子乃五脏皆入。李时珍认为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于五脏皆有裨益。然五味子毕竟酸味独胜,为木之味,木气代表了人体的升发之气、生生之气。按中医理论,四时之气始于春,五脏之气始于肝,“肝治,五脏得其生气而安(《神农本草经读》”,因此,五味子所以“补五脏之气”,与其滋益肝木之能密不可分。

现代药典或教材对五味子性味、归经及功效的记载与古人的认识不尽相同。现在一般认为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主要功效是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因习惯将其视为收涩药,故对其“补不足”的作用难免就轻忽了。五味子味酸固有敛邪之弊(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等不宜用),但辨证施药,合理配伍则能扬长而避短。

正如前文所提“五月常服五味子”,多是借五味子以养心敛汗,夏日若遇汗出气短,体倦乏力,可以用五味子搭配西洋参、麦冬,如法炮制家庭版生脉饮,或者取少量五味子,开水浸泡后兑入适量枫糖浆制一杯酸甜适口的简单茶饮,韩国流行的消夏凉茶之一就是五味子茶。神经衰弱属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者,于夏日心浮气躁,辗转难眠之剂,亦不妨试试五味子糖浆。高血压患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每致头目昏眩,则可以考虑五味子与枸杞、白菊花同用,以期缓解症状。六味地黄丸中加上五味子、麦冬,就成了麦味地黄丸,又名八仙长寿丸,为肺肾两滋,金水相生之药,遵“阴精所奉其人寿”,国医大师薛伯寿常用此药治疗肝肾阴虚日久或年老体弱者。

以五味子作为原材料也可入药膳,或煲汤,或熬粥等等,总是择其长以尽其用。譬之五味子鸡蛋,将五味子与鸡蛋同煮至蛋熟,食用鸡蛋即可,这款药膳具有滋阴益肺,定咳平喘之效,适用于肺虚夹热,久咳不止。

五味子略炒后研为细末,收贮外用可以敛疮。一般操作为:创面换药时常规清洗处理后,撒布少许五味子粉,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陈士铎曾谓:“五味子炒焦,研末,敷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可保全如故,不至全脱也。”后世虽甚少提及,但此药外用敛疮确有明验,特此拈出,以供参考。

至于五味子的用法,古人提到“碎用”,也就是打碎入煎剂,如清代杨士泰指出五味子“入药,不去核,必打碎核,方五味备”,民国张锡纯认为“凡入煎剂宜捣碎,以其仁之味辛与皮之酸味相济,自不至酸敛过甚,服这作胀满也”。但今人几乎很少这么做。有人做过实验:未打碎的五味子煎出率为32.5%,打碎的五味子煎出率则有58%。口尝两份药渣,未打碎的其味酸而辛苦,打碎煎煮的味淡而微酸。故鉴于五味子核壳质地坚韧,为保证核中有效成分的煎出,打碎应用是必要的。

五味子历来有南北之分,药典记载的正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chf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即习称的“北五味子”,作为药用,北五味的功能优于南五味,质量上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编辑:龚薇彤(南京中医药大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yc/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