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和应用方剂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所载方剂很多,再加上近代医家和每个医生所组成的验方就多而更多了。所以记忆难,应用就更难了。怎么办?我开始时一背就背了多个,但是仍然感到很多没有背过,一用就更难了,不知用哪个好,久久难于开方。后来,经过分析、归纳、对比,一下子开朗了很多,多个方不过多个方类,结果确实作到了方中有方、方中有药、药中有方。不但在临床上的用方严格了,而且疗效也提高了。那么我是怎么学习和应用方剂的呢?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的方法 1.背过多数人认为有效的方剂。 这些方剂不但要背过它的组成、功用、主治,而且要背过它们药物组成上的配伍方法、加减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作到举一反三地应用方剂。这些方剂从哪找?我的回答很简单:讲义、汤头歌诀中记载的即是多数人认为有效的方剂。 要解决背方多少的问题,单纯从数字上去解答,等于永远无法解决,因为数字多少是很难定出标准的。试以内科六十种常见病来说,平均每一种病,都例举三四个方子,这就两百个方子了。再加上传染病、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外伤科等,每科暂以一百个方子计算,也要五百个方子。二百加五百,已经是七百个方子了。记忆力最强的人,恐怕也难背熟,纵使能背七百方,也只占中医方剂百分之一,如《普济方》就有六万余方。 背方,如果不理解方剂的精神实质,也是背死方子,没有作用的。古代的医生,并不见得都是靠死背方子来治病的。如《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书,其中的方子除了继承前人的经验方外,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古人可以这样做,我们更应该做得到。主要是对于方剂的关键性问题,是不是已经弄懂和掌握了。下面谈谈关键性问题: 一切疾病,不论多少种类,归纳起来,无非外感与内伤;一切疾病,不管它有多少症状,归纳起来,无非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中医治病,主要目的是调整脏腑功能,不论采取多少方法,归纳起来,也不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个基本方法。只要我们掌握了八法,大体可以应付一切疾病了。 这样说,会不会矛盾,难道八法可以代替方子吗?前面讲过,“方”是根据“法”而组成的,法只有八,有了一定的范围,便于掌握。假如在每一法中,掌握五个常用主方,八法合计才有四十个方,吃透这四十个常用主方,不是很容易吗? 这样讲还会有人疑问,法只有八,怎能应付千变万化的病症呢?要知八法的应用,也是千变万化的,如汗法,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滋阴发汗、助阳发汗、燥湿发汗等等;而且八法又是互相交叉应用的,如攻补兼施、寒温并进等。 我们在每一个法中掌握几个主方或代表方,把它吃透,临证时“得心应手”,便可“左右逢源,取之不尽”了。《医学心悟》里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可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尽之”。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所谓主方或代表方,都是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用之有效的方剂,我们必须在每一法中,牢牢掌握它几个方子,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有了这个基本东西,然后按照病情需要,加减化裁,灵活运用,就会变出几倍的方子,这样就不愁临证时手中无方了。背方困难在于方子多,我们现在只背诵有限度的主方,而且可以应付一切疾病,这不就解决了背方多少的难题了吗? 2.善于观察众多方剂间的总趋势。 例如银翘散、越婢汤、升降散,尽管药物组成根本不同,但它们间的总趋势都是辛凉解表。麻黄汤、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尽管药物组成根本不同,但它们间的总趋势都是辛温解表。因此前者都是治疗风热外感的,后者都是治疗风寒外感的。 3.善于发现总趋势相同方剂中的特殊引经药。 例如:独活寄生汤和三痹汤,从其总趋势来看,都是益气养血,祛风除湿,治疗风湿痹证的方剂。但是由于三痹汤多了黄芪的补气升阳,少了桑寄生的补腰肾,使其主要功用变成主治上半身,特别是肩臂风湿的方剂,而独活寄生汤则成了主治腰腿疼痛的方剂了。 4.善于发现相似方剂间的不同用药和药物间的用量比例。 例如:黄连汤和半夏泻心汤,两个方剂除一味药不同外,其余药味全部相同,但就是这一味药的不同,使这两个总趋势相同,即都用于寒热夹杂证痞满、泄泻的方剂,变成了一个用于寒多热少证,一个用于热多寒少证。又如:桂枝汤和桂枝去芍药汤,两方仅差一味芍药,但却变成了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去芍药汤温通心阳。 5.善于发现组成药物相似中的不同点。 例如:不同方剂中采用了不同的化痰止咳药,如一者采用了百部、紫菀、杏仁,二者采用了贝母、前胡,我们分析时,就要善于区别它们间的相异点,并找出这些药物的特点。如紫菀不但降气化痰,并且止咳通络;百部止咳甚佳,而有润肺之功,但无化痰之力;杏仁重在降气止咳,而稍能定喘;贝母除热痰,稍有软坚之力;前胡既解表,又降气化痰。应区别使用。 6.注意发现方剂组成药物间的协同和制约。 例如:用于止咳化痰的紫菀、冬花,两药相配,可使它们的定喘止咳作用增强;黄柏、知母相配,可使它们滋阴降火的作用增强;黄柏、砂仁相配,可明显提高砂仁的涩精作用。 我们在学习方剂时,已有不少的事例,可供借鉴。如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是补气主方,主要功用是健脾以补肺气,吃透了它,就可以变出许多方子。如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为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减去半夏,为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再加木香、砂仁,为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四物汤为八珍汤;八珍汤再加黄芪、肉桂,为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远志、陈皮,为人参养荣汤等。不管方名怎么改变,药物如何加减,只要认清它的法:属于补法,补气主方是四君子汤,补血主方是四物汤,从这两个基本方,配合加减,变成许多不同的气血双补方剂。 但还要理解它的病机,是脾胃虚弱以致气血不足,这是主要的关键。所谓吃透方剂,就是理解它的精神实质,不为它的变化所迷惑,这才是真正解决学习方剂的问题。 还须指出,应用成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病情的变化、体质的强弱、男女老幼,以及生活习惯、居处环境不同,灵活地予以加减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至于自己组方,我看不是不能办到的,只要掌握了病机,确定了治法,参照组方的原则、组合的方式,选用适当的药物,就可以自己组方了。 但初学者,必须先熟悉掌握一些习用的配伍小方及八法中的一些常用主方,不断实践,自己组方就不会困难了。二、应用方法 1.选择方剂要严格要求,绝不马虎从事。 例如: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的少阳证,就予小柴胡汤;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呕吐者,就予吴茱萸汤,而不加减任何药物。 2.加减药味一定要严格。 在这方面张仲景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例如:他在《伤寒论》中阐述小柴胡汤的适应证时,又明确指出: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假若随心所欲地加减药物,常常失掉原方含义。例如:麻杏石甘汤是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组成的方剂,其麻黄、石膏的用药比例为1:2,主用于热壅在肺的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假若因为考虑是肺部炎症,而加大石膏用量,并增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就不治肺,而成了清热解毒剂了。 3.选择用方时,一定要注意适其至所,不可太过不及。 这里尤其注意的是药物的用量和归经问题,千万不可认为药量大就是好,因为有的药量过大反而过其病所而伤正,正如《素问》所说:“勿使过之伤其正也。”所以喻嘉言说:“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4.加减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中有方,药中有方。 例如: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等组成,主用于肾阳衰微,水气内停,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若去生姜,加人参,则名附子汤,用于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沉细无力者。若不去生姜,但加人参,则非但具有真武汤之功,并且兼有附子汤之效,就是说虽然仅仅加入了一个人参,但却具有了加人附子汤之意,所以也就具有了加入附子汤的功用主治。若在真武汤中加入一味肉桂,则具有了茯苓甘草汤的功用主治,即非但具有真武汤的功用,并且具有茯苓甘草汤治奔豚之功。 为什么有的患者别人用大方大剂不效,而老师用小方小剂却其效如神? 要想做到处方用药精炼有效,必须做到处方时要方中有药,药中有方。 何谓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即: ①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这是前人的什么方?它的主治证是什么? ②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后人在这一方剂的主治证上有什么发挥?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该方的组成药物的主治证、性味特点、升降沉浮、归经是什么?这是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原则的第一步。 第二步,即所谓加减药物的问题,其中: ①加减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加减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主治功用的特性。 ②加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加一个药物可以与原方药物组成什么方?这个方的主治证是什么? ③减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减去该药组成的方剂及主治证。 总之,不管加减什么药都不但知道药,而且应该知道方的复杂变化。 还说:有的人所以用大方大剂不效,其原因有四: ①处方时只注意了处方中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单个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 ②处方时只注意了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药物组成方剂后所带来的变化。 ③加减药物时,只注意了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单个药物所带来的升降浮沉、归经的变化。 ④加减药物时,只注意了加减药物的特性,没有注意到加减药物所带来的方剂组成和功能主治的变化。在这四个问题中特别是带来的方剂变化。 要想做到方中有方,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①熟读药物学。在读药物学时,要切忌死背,要多在比较中下功夫,找出众多药物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②多读方。要善于把众多医家主治相同、组成相同,主治相同而用药不同,主治不同而用药相同,药味相同而剂型不同的方剂进行纵横比较,并在比较中找出它们共性和特性。如此这般的钻研数年,就可达到心中有数。 最后选附小方一百例及主方四十首,以供参考(另列于后,以便阅览)。两味药配伍常用小方例 汗法: 葱白、豆豉,葱豉汤:通阳发汗 荆芥、防风,荆防散:发散风寒 羌活、川芎,羌芎散:祛风止痛 吐法: 瓜蒂、赤小豆,瓜蒂散:涌吐痰食 下法: 葶苈、大枣,葶苈大枣汤:治肺水肿 大黄、甘草,大黄甘草汤:治便秘呕吐 朱砂、芦荟,更衣丸:清热润肠 半夏、硫黄,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大黄、芒硝:泻里热内结 和法: 吴茱萸、黄连,左金丸:平肝制酸 肉桂、黄连,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干姜、黄连:治胸中寒热邪结 栀子、豆豉,栀子豉汤:治胸中懊憹 半夏、麻黄,半夏麻黄汤:治喘而呕者 芍药、甘草,芍药甘草汤:治腹痛里急 柴胡、白芍:舒肝和胃 枳实、竹茹:和胃止呕 生姜、红枣:调和气血 桂枝、白芍:治腹痛挛痛 温法: 甘草、干姜,甘草干姜汤:温中散寒 黄芪、附子,芪附汤:回阳固表 补骨脂、肉豆蔻,二神丸:治脾肾寒泻 薏米、附子,薏米附子汤:通阳利气 人参、附子,参附汤:回阳救脱 干姜、附子,干姜附子汤:治心腹寒冷 附子、肉桂,附桂汤:温补命火 清法: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知母、黄柏:清下焦湿热 大黄、黄连:治口舌生疮 知母、贝母,二母丸:治肺热久嗽 柴胡、黄芩:清肝胆热 桑叶、菊花:清头目风热 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 青蒿、鳖甲,青蒿鳖甲煎:治虚热骨蒸 丹皮、栀子:能清血热 石膏、甘草:清血和中 川芎、石膏:治实热上逆头痛 补法: 黄芪、人参,玉屑丸:补益肺脾 女贞子、旱莲草,二至丸:补肾阴 枸杞、菊花:养肝明目 山药、扁豆:补脾止泻 杜仲、续断,杜仲丸:治肾虚腰酸 鹿角、龟板:治妊娠胎动腰酸 天冬、麦冬,二冬膏:清补肺肾 当归、黄芪,补血汤:补血 人参、花粉,参花散:治久咳气喘 苍术、熟地,补虚明目丸:治眼目昏花 消法: 枳实、白术,枳术丸:健胃消痞 三棱、莪术,莪棱丸:消坚化痞 陈皮、藿香,藿香陈皮饮:霍乱吐泻 神曲、山楂:消肉食积滞 安神: 朱砂、磁石,磁朱丸:重镇安神 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固涩: 芡实、金樱子,水陆二仙丹:治遗精 赤石脂、禹余粮,赤石脂禹余粮汤:固涩大肠 黄芪、熟附,黄芪熟附汤:治卫阳不固汗出 龙骨、牡蛎,龙牡散:能涩精止汗 台乌药、益智仁,缩泉丸:治小便频数 理气: 天麻、川芎,天芎散:虚风头痛 乳香、没药:活血止痛 木香、砂仁:理气止胃痛 高良姜、香附,良附丸:温中止痛 木香、槟榔:止痛宽肠 豆蔻、砂仁:理气健脾胃 元胡、金铃子,金铃子散:治腹痛 木香、黄连,香连丸:治赤白痢 香附、乌药,青囊丸:治一切气痛 丁香、柿蒂:止胃寒呃逆 茅根、芦根,茅芦根煎:止热呃 旋覆花、代赭石,旋覆代赭汤:治呃逆噫气 生姜、竹茹:止呕吐 生姜、陈皮,橘皮汤:止寒呕 升麻、柴胡:升提中气 桑叶、黑芝麻,桑麻丸:治肝阳头晕 枳实、白芍,枳芍散:腹痛烦满,呕吐下利 理血: 地榆、槐花:痔疮下血 阿胶、艾叶,胶艾汤:妇女出血诸症 桃仁、红花:行血通经 荆芥炭、槐花:痔漏 赤小豆、当归,赤小豆当归散:大便下血 蒲黄、五灵脂,失笑散:祛瘀止痛 当归、川芎,佛手散:行血活血 当归、白术:能养血 当归、大黄,当归导滞散:瘀血在内,胸腹胀满 治风祛湿: 白矾、皂角,稀涎散:痰盛气闭 苍术、黄柏,二妙散:湿热成痿 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 苍术、厚朴:逐除湿浊 香薷、扁豆,香薷散:治暑湿 白鲜皮、茵陈蒿,白鲜皮汤:治黄疸 润燥: 乌梅、甘草:生津止渴 百合、款冬花,百花膏:痰中带血 祛痰: 杏仁、贝母:化痰止咳 陈皮、半夏:化痰湿 常山、草果,常山草果丸:治疟 青黛、蛤粉,黛蛤散:寒热痰咳 驱虫: 乌梅、川椒,杀虫丸:驱蛔虫,蛲虫 槟榔、南瓜子:治绦虫 开窍: 菖蒲、郁金:开窍 皂荚、半夏,开关散:开窍通关 注解: 小方无方名者,为常用习惯配伍之药。 常用二味药物的配合,并不限此一百例,如人参配蛤蚧,补骨脂配菟丝子,生地配玄参等等例子尚多,学者可注意收集记诵。 并在此二味配合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味或二味药,便可成一方剂。如生地与玄参再加麦冬,便成增液汤;补骨脂与菟丝子再加胡桃肉,便成为补骨脂丸; 又如茯苓与白术再配入桂枝与甘草,便成苓桂术甘汤等,由此可知,二味药配伍是组方的主要基础,必须熟练掌握,才可运用自如。常用主方40首 汗法: 麻黄汤:发散风寒主方 桂枝汤:调和营卫主方 银翘散:风温初起主方 吐法: 瓜蒂散:催吐主方 下法: 大承气汤:攻下主方 十枣汤:泻水主方 和法: 小柴胡汤:和解主方 逍遥散:疏肝主方 温法: 四逆汤:回阳主方 清法: 白虎汤:清热主方 香薷饮:清暑主方 黄连解毒汤:泻火主方 三仁汤:清化湿热主方 普济消毒饮:清瘟毒主方 清骨散:清虚热主方 补法: 四君子汤:补气主方 四物汤:养血主方 六味地黄丸:养阴主方 补中益气汤:升提主方 消法: 保和丸:消食主方 木香槟榔丸:导滞主方 安神: 天王补心丹:安神主方 固涩: 牡蛎散:固表主方 诃子散:涩肠主方 固精丸:固精主方 理气: 越鞠丸:解郁主方 七气汤:行气主方 理血: 温经汤:调经主方 桃仁承气汤:祛瘀主方 十灰散:止血主方 治风: 小活络丹:活络主方 祛湿: 五苓散:利湿主方 平胃散:化湿主方 润澡: 琼玉膏:润燥主方 五仁丸:润肠主方 祛痰: 二陈汤,除痰主方 清气化痰丸,清痰热主方 三子养亲汤,平痰喘主方 开窍: 牛黄清心丸:开窍主方 驱虫: 化虫丸:杀虫主方 注解: 常用主要方剂,并不限此四十方,但为初学入门方便,先深刻理解这四十方的组成和运用,然后再学习其他方剂,便易于领悟了。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以大体部位言:阳――上部、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五脏。 阴――下部、体内、腹部、四肢内侧、六腑。 以生理功能言: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 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具有固护、温煦肌表作用的卫气,称为卫阳。 具有化生血液、濡养作用的营气,称为营阴。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色泽、声音、症状、脉象和病变部位的阴阳属性 (1)色泽 色――阳:黄、赤 泽――阳:鲜明 (2)声音 阳:宏亮高亢、呼吸有力 阴:声低气怯、呼吸微弱 (3)症状 阳:热躁动为主要表现 阴:寒润静为主要表现 (4)脉 阳:洪、滑、数 阴:沉、迟、细、涩 (5)病变部位 阳:在表、外、上 阴:在里、内、下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 阳――表、实、热 阴――里、虚、寒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2、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药物性能由药物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 药性―― 阳:温、热 阴:寒、凉 药味―― 阳:辛、甘、淡 阴:酸、苦、咸 升浮――阳 沉降――阴 中医学习之路漫漫,有同行者能走更远。 防失联,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一起学习交流。在星球里,全部的知识和学习资料都可以分享给大家。 如果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加入,里面有专业老师指导,还可以进行咨询。 谢谢大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yc/13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管齐下治难眠
- 下一篇文章: 老中医的手中宝,失眠良药酸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