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

董某,女,67岁,门诊患者。

胸闷3年余,加重1月。

患者3年前出现胸闷症状,偶有发作,未系统治疗。1月前因劳累后自觉胸闷症状较前加重,伴有全身乏力,活动后加重,偶有头晕,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

综合脉症,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胸痹”范畴,证属气虚血瘀型,以益气养阴,祛瘀止痛为治疗原则,予胸痹2号方加味治疗,整方如下:

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3g

生地15g川芎15g丹参30g

元胡15g木香9g熟附子15g

泽泻30g白术6g生甘草6g

7剂,免煎颗粒,日1剂,开水冲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

患者自述服药后胸闷症状减轻,全身乏力症状缓解,仍有偶尔头晕症状,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脉沉细。嘱上方加珍珠母20g,代赭石15g。7剂,免煎颗粒水冲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按语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痹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病因多与劳倦内伤、年迈体虚有关,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该患者为气阴两虚与瘀血相互夹杂。心脉的正常运行与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有关三者有关。患者年老体虚,脉不充盈,心之阳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则容易导致瘀血内阻,而使心脉受阻出现气虚血瘀证。患者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舌脉俱为佐证。

胸痹2号方为自拟方,为针对气阴两虚导致心脉瘀阻致胸痹而拟定。方中黄芪、丹参为君药。黄芪补气健脾,益卫固表,为补中益气之要药。患者全身乏力,运用黄芪补气升阳。丹参善于通行血脉,祛瘀止痛,广泛用于各种瘀血病证。两者共为君药,可益气养阴,活血祛瘀止痛。麦冬、川芎、元胡、生地为臣药。麦冬功效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入血分为清热凉血之要药。麦冬生地配伍可益气生津,滋阴养心。川芎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元胡功效活血行气止痛,前人谓其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故以上四味药共为臣药,既可助黄芪益气养阴,又可助丹参活血化瘀、祛瘀止痛。

木香、五味子为佐药。木香芳香行散,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可通畅气机,通则不痛。五味子益气生津,收敛固涩。两者共为佐药,可行气活血止痛,益气敛阴止汗。生甘草为使药,可补脾益气,又能缓急止痛,且可调和诸药。患者胸闷,加用熟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上助心阳,心阳推动血液运行,温通全身血脉。患者偶尔头晕,痰饮与瘀血都是病理产物,往往相互影响,可因痰致瘀,也可因瘀致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清窍失养而引起眩晕,所以加用泽泻、白术。泽泻白术组成了泽泻汤可治疗头目眩晕。二诊患者仍有头晕,加用珍珠母、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

泉泰书院的系列图书,将临床的事、教学的事、科研的事娓娓道来,并且融入了亲情、友情、师生情、医患情……

坐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坐诊地点:山东中医院知名专家3诊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xz/1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