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满气急不得眠肺胀壅遏病危重
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喘满气急不得眠肺胀壅遏病危重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肺胀病名首见于灵枢。《灵枢·胀论》篇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又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指出本病的主症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此外在《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述之支饮,症见“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亦与本病相类似。《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记载肺胀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后世医籍多将本病附载于肺痿、肺痈之后,有时亦散见于痰饮、喘促、咳嗽等门,在认识上不断有所充实发展。如《丹溪心法·咳嗽》篇说:“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示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张氏医通·肺痿》篇说:“盖肺胀实证居多”《证治汇补·咳嗽》篇认为肺胀:“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说明对肺胀的辨证施治当分虚实两端。 由于本病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病理演变复杂多端,还当与咳嗽、痰饮(支饮、溢饮)等互参。注意与心悸、水肿(喘肿)、喘厥等病证的联系。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每因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加剧。 1、久病肺虚如内伤久咳、支饮、喘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痰浊潴留,气还肺间,日久导致肺虚,成为发病的基础。 2、感受外邪肺虚卫外不固,外邪六淫每易反复乘袭,诱使本病发作,病情日益加重。 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而致主气功能失常。若肺病及脾,子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虚及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可致气喘日益加重,吸入困难,呼吸短促难续,动则更甚。肺与心脉相通,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治节失职,久则病及于心。心阳根于命门真火,如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以出现喘脱等危候。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痰的产生,病初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成,渐因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愈益潴留,喘咳持续难已。久延痰从寒化饮,若病程中复感风寒,则可成为外寒内饮之证。感受风热或痰郁化热,可表现为痰热证。如痰浊壅盛,阻塞气道或肺虚不能吸清呼浊,清气不足而浊气有余,浊邪害清,痰蒙神窍,则可发生烦躁、嗜睡、昏迷等变证。若痰热内郁,热动肝风,可见肉瞤、震颤,甚则抽搐;或因动血而致出血。 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属津液停积而成,又每可相互转化。如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从阴化为饮为水,饮留上焦,迫肺则咳逆上气,凌心则心悸、气短;痰湿困于中焦,则纳减呕恶,脘腹胀满,便溏;饮溢肌肤则为水肿尿少;饮停胸胁、腹部而为悬饮、水臌之类。 痰浊蕴肺,病久势深,肺气郁滞,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循行,“心主”营运过劳,心气、心阳虚衰,无力推动血脉,可见心悸、脉结代,唇、舌、甲床紫绀,颈脉动甚。肺脾气虚,气不摄血,可致咳血、吐血、便血等。心主血而肝藏血,肝主疏泄,为调血之脏,心脉不利,肝脏疏调失职,血郁于肝,瘀结胁下,则致癥积。 从上可知,病理因素之间互有影响和转化,如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但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 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感邪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早期多属气虚、气阴两虚,由肺而及脾、肾;晚期气虚及阳,以肺、肾、心为主,或阴阳两虚,但纯属阴虚者罕见。正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如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痰饮难蠲;证属阴虚者则外邪、痰浊易从热化,故虚实诸候常夹杂出现,每致愈发愈频,甚则持续不已。 二、类证鉴别 肺胀与哮证、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证,有其类似之处。区别言之,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哮是反复发作性的一个独立病种;喘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从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久不愈又可发展成为肺胀。此外,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剧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凡此俱当联系互参,掌握其异同。 三、辨证论治 肺胀的主要症状为咳逆上气,痰多,胸闷,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煽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病情轻重不一,每因感受外邪加甚而致伴有寒热表证。危重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肢体浮肿,吐血、便血,谵妄,嗜睡昏迷,抽搐,厥脱等候。 辨证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者须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肾、脾病变的主次。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1、痰浊壅肺 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肺虚脾弱,痰浊内生,上逆干肺,则咳嗽、痰多色白粘腻;痰从寒化成饮,则痰呈泡沫状;肺气虚弱,复加气因痰阻,故短气喘息,稍劳即著;肺虚卫表不固则怕风、易汗;肺病及脾,脾气虚弱,健运失常,故见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浊腻,脉小滑乃肺脾气虚,痰浊内蕴之候。 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前二方功能降气化痰平喘,但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涌盛,肺实喘满,痰多粘腻为宜;六君子汤健脾燥湿化痰,偏补,以脾虚兼有痰湿者为宜,可作为症情稳定时之调治方。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泻肺祛痰;肺脾气虚,易汗、短气乏力,痰量不多,酌加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宗小青龙汤意加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散寒化饮。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2、痰热郁肺 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痰浊内蕴化热,痰热壅肺,故痰黄、粘白难咯;肺热内郁,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喘咳气逆息粗,烦躁,胸满,便干,溲黄;复感外邪,风热犯肺,故见发热微恶寒,有汗不多等表证;口渴,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均为痰热内郁之征。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前方宣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大;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痰黄,或粘白稠厚者。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萎皮、海蛤粉、风化硝清热滑痰利肺;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之味,加沙参、麦冬等养阴。 3、痰蒙神窍 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晌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痰迷心窍,蒙蔽神机,故见神志恍惚,谵妄,躁烦,撮空,嗜睡,昏迷;肝风内动则瞤动抽搐;肺虚痰蕴故咳逆喘促而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为痰浊内蕴之象;舌暗红或淡紫乃心血瘀阻之征。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涤痰汤可涤痰开窍,熄风止痉,用于痰迷心窍,风痰内盛,神识昏蒙,嗜睡,痰多,肢体瞩动者,药用半夏、茯苓、橘红、胆星,涤痰熄风;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利膈;菖蒲,开窍化痰。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苔黄舌红者,加葶苈子、天竺黄、竹沥;肝风内动,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粉;血瘀明显,唇甲紫绀加丹参、红花、桃仁活血通脉;如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4、肺肾气虚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肺肾两虚,不能主气、纳气,故呼吸浅短,声低气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寒饮伏肺,肾虚水泛则咳痰色白如沫,咯吐不利,肺病及心,心气虚弱,故心慌动悸,形寒,汗出:肺失治节,气不帅血,气滞血瘀,则见舌淡或黯紫,脉沉细虚数或结代。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前方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于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后方功在补肺益气,用于肺气虚弱,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药用党参(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肺;冬虫夏草、熟地、胡桃肉、坎脐益肾;五味子敛肺气;灵磁石、沉香纳气归元;紫菀、款冬、苏子、法半夏、橘红化痰降气。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肉桂、干姜、钟乳石;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丹参、苏木活血通脉。如见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 5、阳虚水泛 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肺脾肾阳气衰微,气不化水,水邪泛滥则面浮,肢体尽肿;水饮上凌心肺故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脾阳虚衰,健运失职则脘痞纳少;寒水内盛,故怕冷,尿少;阳虚血瘀则面唇青紫,舌质黯;脉沉细,舌胖,苔白滑为阳虚水停之征。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前方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后方通阳利水,配合真武汤可加强利尿消肿的作用。药用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健脾利水,赤芍活血化瘀。若水肿势剧加沉香、黑白丑、万年青根行气逐水;血瘀甚,紫绀明显,加泽兰、红花、北五加皮化瘀行水。 预后转归与体质、年龄、病程及治疗的及时与否均有关系。一般来说,因本病多属积渐而成,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难期根治。故《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说:“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证治汇补·咳嗽门》说:“若肺胀壅遏,不得卧眠,喘息鼻煽者难治。”临证所见,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变端。如见气不摄血,咳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或痰迷心窍,肝风内动,谵妄昏迷,震颤、抽搐;或见喘脱,神昧,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乃阴阳消亡危重之候。 在预防方面,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防止经常感冒、内伤咳嗽迁延发展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形成本病的关键。既病之后,更应注意保暧,秋冬季节,气候变化之际,尤需避免感受外邪。一经发病,立即治疗,以免加重。平时常服扶正固本方药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禁忌烟酒及恣食辛辣、生冷、咸、甜之品。有水肿者应进低盐或无盐饮食。 四、结语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临床以喘咳上气,胸闷胀满,心慌等为主证病久可见面唇紫绀,身肿,甚或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危重证候。根据其症状表现与咳喘、痰饮、心悸、水肿、喘厥等证有关。 病因以久病肺虚为主,由于反复感邪,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性质多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在病程中且可形成痰、饮、瘀等病理产物。标本虚实常相兼夹或互为影响。最后因邪盛正虚,而致发生气不摄血,痰蒙神窍,或喘脱等严重变端。 治疗当根据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正虚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法。 临床常见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等五个证候。各证常可互相兼夹转化。临证既需掌握其辨证常规,又要根据其错杂表现灵活施治,其中以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尤为危重,如不及时控制则预后不良。 老年、久病体虚的后期患者,每因感邪使病情恶化,但因正气衰竭,无力抗邪,正邪交争之象可不显著,故凡近期内咳喘突然加剧,痰色变黄,舌质变红,虽无发热恶寒表证,亦要考虚有外邪的存在,应注意痰的色、质、量等变化,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判断。 五、文献摘录 《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肤满。”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诸病源候论·上气鸣息候》:“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上气喘逆鸣息不通。 《丹溪心法·咳嗽》:“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圣济总录·肺胀》:“其证气胀满,膨膨而咳喘。” 《寿世保元·痰喘》:“肺胀喘满,膈高气急,两胁煽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嗄不鸣,痰涎壅寒……。 《证治汇补·咳嗽》:“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或左或右,不得眠者是也。如痰挟瘀血碍气,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以清利其痰,用四物汤加桃仁、枳壳、陈皮、瓜蒌、竹沥。又风寒郁于肺中,不得发越,喘嗽胀闷者,宜发汗以祛邪,利肺以顺气,用麻黄越婢加半夏汤,有停水不化,肺气不得下降者,其症水入即吐,宜四苓散加葶苈、桔梗、桑皮、石膏。有肾虚水枯,肺金不敢下降而胀者,其症干咳烦冤,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 联系 新浪博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pz/10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免疫力太差,身体或有4个改变,常按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