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百病颜面疔
颜面疔 疮颜面疔疮,是指因感受火热毒邪,或因昆虫咬伤,皮肤破损染毒而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或痒或痛,发病迅速,易于恶化,并发走黄,危险性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颜面部疖和痈。 诊断依据 1、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 2、局部出现痛性硬结,或粟粒状丘疹,上有脓头,麻痒相兼,根脚较深,状如钉丁。 3、全身症状明显,易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 4、疔疮“走黄”:伴有神昏谵语,皮肤瘀点,舌红绛。 5、颈颌部多有臖核肿大疼痛。 6、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甚至出现中毒颗粒。 鉴别要点 1、疖好发于颜面,但肿势局限,范围不超过3到6cm,根脚浮浅,一般无全身症状。 2、有头疽初起有粟粒样脓头,但呈多脓头,溃后状如蜂窝,红肿范围较大,多超过9cm,多发于项背,病程较长。 3、疫疔多有疫源接触史,初起皮损为红斑丘疹,痒而不痛,迅速肿胀,疮顶凹陷色黑,形如脐凹,凹陷周围呈成群灰绿色小水疱,有严重的全身症状。 4、脓疱疮多发于面部,为散发红色丘疹或水疱,化脓迅速,以儿童多见。 5、寻常性痤疮好发于面部,皮损为红色结节,但伴有丘疹和黑头。 辨证论治 1、临床表现初起呈红色丘疹,疮顶有粟粒样脓头,麻痒相兼,随后出现红肿热痛,肿势范围在3到6cm内,疮顶突根深坚硬,状如钉丁;轻者无全身不适,重者伴恶寒发热;约5到7天,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约7到10天,疮顶高根软溃脓,脓栓随脓外出,肿消痛止,全身症状减退而愈。颜面疔疮,特别是生于鼻翼、上唇部的疔疮,若处理不当,妄加挤压,或不慎碰伤,或过早切开等,最易引起“走黄”。证见疮顶凹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常伴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胁痛气急,恶心呕吐,皮肤瘀斑,舌红绛,苔黄糙,脉洪数等。 2、临床分期 (1)初期:初起呈红色丘疹,疮顶有粟粒样脓头,麻痒相兼,随后出现红肿热痛,肿势范围在3到6cm内,疮顶突根深坚硬,状如钉丁。轻者无全身不适,重者伴恶寒发热。 (2)中期:约5到7天,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可伴发热,口渴,便秘,尿黄等全身症状。 (3)后期:约7到10天,疮顶高根软溃脓,脓栓随脓外出,肿消痛止,全身症状减退而愈。 3、分证论治 (1)热毒蕴结 患处出现红色丘疹,疮顶有粟粒样脓头,麻痒相兼,随后红肿热痛,疮顶高突,根深坚硬,状如钉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五味消毒饮加减。蒲公英30g,金银花20g,赤芍、丹皮各15g,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花粉、荆芥、防风各10g。 (2)火毒炽盛 疔疮肿势散漫,四周浸润明显,根深痛剧,出现脓头,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清热泻火,透脓解毒。 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加减。金银花20g,黄芩、半枝莲、连翘、生山栀子、生地黄、大青叶各15g,皂角刺、穿山甲各12g,紫花地丁、野菊花各10g,黄连、生甘草各6g。 (3)正虚毒恋 疔疮肿势局限,疮顶平塌,根软溃脓,肿消痛减,久不收口,伴低热,心烦,口干,神疲。舌红,苔少,脉数。 清热解毒,兼以滋阴。 五味消毒饮合生脉散加减。蒲公英20g,金银花、野菊花各15g,孩儿参10g,麦冬、生地黄、花粉各10g,连翘、五味子、生甘草各6g。 4、药物外治 (1)初期:a.鲜野菊花、鲜蒲公英、鲜木芙蓉叶、鲜马齿苋1到2味,洗净,捣烂外敷;b.玉露散、金黄散调敷;c.千捶膏敷贴;d.六神丸、紫金锭醋磨外涂。 (2)中期:脓成尽早切开排脓;或先用九一丹、八二丹并药制苍耳子虫放于疮顶,再 用玉露膏、金黄膏外敷。 (3)后期:脓腐未尽者,用药线八二丹、九一丹引流;脓腐已尽者,用生肌散加太乙膏、生肌玉红膏、红油膏敷贴。 5、手术疗法常用切开引流术。切口宜选择在脓肿顶部;伤口出血多者,包扎后应局部加压。 6、其他疗法 (1)成药验方:口服清解片、梅花点舌丹、牛黄解毒丸、蟾酥丸、蒲公英片。 (2)针刺疗法:针刺反应点(第2到4胸椎间毛孔明显扩大,且汗毛倒贴在背部处),挤出少许毒血。 (3)放血疗法:用针砭直刺委中穴,令出恶血。 预防与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 2、忌内服发散药物,以避免疔毒扩散。 3、忌灸法、早期切开引流、针挑、挤压排脓;防止跌扑、碰伤患部,以避免疔疮走黄。 4、忌食辛辣、油腻、鱼腥之物。 5、保持情志乐观,忌房事和忿怒。 6、有全身症状者,宜卧床休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cd/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