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又被称为震颤麻痹,为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肌强直、震颤、运动迟缓、姿势调节障碍。据调查表明中国大于50岁人群的发病率达0.5%,大于6O岁人群发病率达1.0%,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7%。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常用替代疗法,药物替代治疗虽然效果可观,可长期服用副作用多且易发生耐药。采用补肾养肝熄风之法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疗效显著。

帕金森病诊断依据节律性静止型震颤4—7次/s或运动迟缓再联合齿轮样或铅管样肌强直或(和)姿势性反射障碍;其症状和体征在初发时或病程中有不对称性的表现;起病缓慢发生,进行性加重;排除脑外伤、脑部肿瘤、脑血管病或药物和(或)化学毒物等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排除眼外肌麻痹、小脑、锥体系损害、肌萎缩及体位性低血压的现象;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有效。

帕金森在中医分型依据主症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伴有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口干咽燥,失眠多梦,健忘,目珠干涩,胁肋隐痛,身体消瘦,手足心热,五心烦热,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十里止颤方补肾养肝取药:何首乌15g,枸杞子15g,肉苁蓉9g,天麻15g,钩藤15g,龟板15g,鳖甲15g,白芍25g,天门冬15g,熟地黄15g,五味子10g,丹参12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如腰膝酸软、健忘等症明显,可加大熟地黄、枸杞子用量,如脾气暴躁、头晕、胁肋疼痛明显,可加大天麻、钩藤、白芍等的用量。以上各药每日一剂,加水煎煮至mL,早晚各服用mL。每个月根据情况加减。

帕金森病作为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帕金森病治疗较难,国际神经科学界制定的关于其治疗的理想目标是:控制症状,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减慢病程;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常用左旋多巴制剂,其能对帕金森病起到有效的补充治疗。在临床上左旋多巴制剂长时间运用其效果会逐渐减弱,其虽能缓解症状,却难以控制病程进展,且使用过久甚至会导致运动障碍几率增高。

在中医学理论中,关于帕金森病没有明确的病名,但将其症状进行归纳可属于“颤证”范畴。

十里止颤方张志忠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该病常发生于老年患者,因此可得中年后肝肾不足、肾精亏虚使得阴精亏虚,二是老年患者年老多病,久病损及肾脏,水不涵木,因此使得肝阴不足。归纳可得,该病的发生责之于肝肾的功能失常,其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虚,同时可形成风痰火瘀毒变化,阴液亏虚,筋脉濡养失司,致身体肢颤。该病本虚标实,宜补。因此需补。肾养肝肾,兼顾熄风、活血通络。该病为阴虚导致的虚火,因此治疗以滋阴为主。

十里止颤方中运用何首乌、白芍、熟地黄、龟板、五味子、枸杞子、天门冬滋补肝肾之阴,育阴潜阳;佐以少量肉苁蓉以温补肾阳,有阴阳互生之用;天麻、钩藤平肝熄风;龙骨、牡蛎既能平肝潜阳又能安神;丹参活血通络。诸药共用以达滋补肝肾之阴,平熄肝风之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何首乌、白芍、五味子等有抗氧化作用,可有效减少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含量,可缓解其对细胞膜的破坏。何首乌、五味子等对B型单胺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天麻、五味子据研究表明能显著增加纹状体多巴胺量,能有效平衡神经递质;同时白芍能抗胆碱。据报道该方药对肝肾阴虚型患者疗效佳,有效改善运动功能的同时,也有利于少寐、便秘等症状的改善,还能有效降低患者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能有效减少各种副反应,缓解帕金森病进程。

十里止颤方方案是北京十里堡综合门诊张志忠大夫结合多年研究治疗帕金森和大量临床案例所处的经验方,是根据患者病情一人一方针对性治疗的,临床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提示:十里止颤方并不是中成药,药物也是现煎现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zz/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