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项对多人的网络调查统计显示,高达90%以上的受调查者厌倦工作。其中,有58.6%的受调查者出现了轻微的工作厌倦,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有26.5%的人出现了中度工作厌倦,需要借助休假或跳槽进行调整;还有9.1%的人表示极度厌倦工作。职业倦怠或许不应该被界定为一种心理问题,但事实上,它所带来的影响甚至会超越某些心理疾病。职业倦怠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对人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职业发展前途、人际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说,当职业倦怠成为社会性“流行病”的一员,它就很可能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职业倦怠,有必要引起全民的重视。

01

什么是职业倦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指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衰竭状态,以及继而引发的心理、生理变化。Amy医院担任妇产科护士,入院五年来她受到了病人颇多好评,再加上医生世家出身的她对护理方面又特别有灵性,护士长看好了这棵苗子,打算退休后让她继任自己的位子。可是,多年来重复性的工作,让她没有了当初工作时的热情。虽然她每天依然微笑面对病人,但是一到下班时间,就会马上收敛起笑容,似乎每天都戴着假面具上班,Amy烦透了,她甚至开始厌恶自己。不知不觉间,Amy走进了职业倦怠的陷阱,工作开始懒散,对产妇也不再呵护关爱。没多久,护士长退休了,继任护士长职位的是Amy的另一位同事……长期一成不变、重复的工作,让Amy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往日冲劲十足的她完全换了一个样子,很难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面,工作效率随之降低,工作质量也开始下降。Amy不佳的工作表现终于让她失去了升迁的机会,并继续在职业倦怠中挣扎。除了丧失工作热情以外,职业倦怠还有诸多症状: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人际关系不融洽;刻意回避社交,有自闭倾向;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恐惧、沮丧;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小毛病不断,经常感到周期性疲倦;通过抽烟、酗酒、追逐异性等方式来逃避现实;感觉工作毫无意义,得过且过;对未来充满恐惧。

02

职业倦怠的危害

面对工作,你是否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腔热情,熬到了现如今的抵触上班,每天促使我们出门上班的不再是热情,而是房贷、车贷。很多人患上了星期一综合征,一踏进办公室就开始疲倦、憋闷、乏力,直到星期五下班那一刻才会缓解。Fiona是一家公司的行政部经理,虽领着高薪水,但是她并没有丝毫成就感。在公司里,她总感觉所有琐碎的事情都在排队等她,比如保卫工作、各部门联络、各种联谊活动等等,一天总有她忙不完的事情。久而久之,Fiona开始对工作麻木。“干完就好,只要在领导那过得去,其他都无所谓了。”抱着这样的心理,她的工作一直没有什么大的长进。她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周遭的指责声音也多起来,越来越暴躁的Fiona开始和同事爆发激烈的争吵。更可怕的是她开始出现失眠、耳鸣、心悸一系列身体上的症状。紧急就医后,她才知道自己患上了职业倦怠症。现在我们知道了职业倦怠的症状,绝不仅仅是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它还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职业前途。职业倦怠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它很容易蔓延到整个组织当中。由于职业倦怠与职业本身的特性相关,所以职业倦怠很荣发发展成为全行业的“通病”。现如今,职业倦怠引起的社会问题依然在各个领域蔓延,一旦某个行业、某个地区,甚至是某个机构从整体上被职业倦怠所击中,整个行业、地区都会收到严重影响,甚至会陷入瘫痪状态。

03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试想一下,我们平时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每天从早忙到晚,加不完的班、干不完的活儿,真是烦死了;真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达到领导的要求,我做什么好像都是错的;每天提心吊胆,就担心什么时候冒出来什么大事;整天忧心忡忡,就害怕工作又什么失误,不知不觉闯下什么大祸;一年忙到头,到了年底,回头想想,这一年什么成就也没有;人际关系太复杂了,有时恨不得辞职算了……1.人际关系淡薄威廉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销售经理,入司3年,最让他无语的是同事们之间冷若冰霜的关系。早上在电梯口碰到同事,他刚想打个招呼,对方在看到他的一瞬间,马上又别过脸,完全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慢慢地,威廉也渐渐学会了看见装作没看见,渐渐融入了“冰人”的行列。这样的人际给威廉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他每天害怕去上班,整日都处在紧张兮兮、压力巨大的状态。2.企业成为“冷酷机器”小宋在一家IT公司已经工作了7年,如今,32岁的他已经是产品部门的经理,这家公司在行业内可以算是“龙头老大”,小宋一直引以为傲。可是,近两年公司的变化让小宋苦不堪言。由于组织内部层级、部门越来越多,效率变得越来越低,一份报告流程走了一个月还没有审批结束,同事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开各种毫无意义的会,没有人做真正有意义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宋的工作热情渐渐被浇灭,他痛恨这样的自己,却又没有勇气辞职换个环境,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煎熬着……3.缺乏控制感一份来自美国的职业倦怠调查显示,那些在组织中负责执行命令或者是开展具体工作的员工,产生倦怠的机率往往很高。控制感是保持工作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感会直接给人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复杂,但是,几乎所有遭受过职业倦怠症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迷失感——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品。他们感到内心空虚,内心深处仿佛有一个巨大的空洞,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填满它。

04

学会2个技巧,缓解职业倦怠

《高绩效教练》一书中提到: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内在动力缺失导致的。试想一下,如果有什么方式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的内在动力,使人们掌握主动明确目标、盘点现状、思考解决方案、制定行动计划的方法,最终自己解决问题,那么人们在工作中将不断感受到成就感、掌控感。这就是教练思维主张的理念,国际教练联合会(ICF)对教练的定义是:教练以伙伴的角色出现,通过发人深省和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对话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天赋潜能和职业潜能。整个过程中全无半点命令、指责,对方是在一种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切的,从而获得完成工作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如此,便真的无从焦虑、无从倦怠了。在这里介绍教练思维的2个小技巧,以帮助深陷职业倦怠中的人们走出困扰:1.将愿景视觉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愿景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愿景,或大或小,或远或近。可是,很多人的目标停留在他们的嘴上、头脑中、内心深处,这些愿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愿景的存在,仿佛让我们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可是,试想一下,我们真的为了这些目标努力了吗?做了哪些实质性的目标分解、工作分配、完成时效吗?可能并没有。我们只是一年年的年初拍胸口使命必达,年底捶胸顿足、唉声叹气。教练思维中提倡将愿景视觉化,创办了埃里克森教练式领导系统的玛丽莲博士曾说:“每一个成功人士的伟大并不是因为自身的技巧,而是他的内心有强大的愿景”。愿景就是未来的蓝图,将自己的目标、问题、解决方案、行动计划都绘制在蓝图之中。一旦将愿景绘制在蓝图之中,便不再压力山大,目标就在眼前,时刻清楚自己的工作方向,并为之开始付诸行动,那么长征路上遇到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石块,都不再是大问题了。2.教练式提问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使自己清晰目标、盘点现状、思考解决方案、列出行动计划。提问应具体、详细,以清晰目标为例,问题可以是:

我的目标是什么?

标志目标实现的指标有哪些?

打算什么时候实现目标?

谁影响这个目标的实现?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

一一列举出来。教练式提问可以让自己从焦虑、紧张、压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自主自发地思考现状及解决方案,从而理清头绪,明确行动计划。-END-往期精彩文章:

员工离职率创新高: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领导?

“内卷”和“躺平”之外的第三个选项专访

最好的陪伴就是同频呼吸—埃里克森认证培训师姜天剑最新课程:线上8月课程

教练的艺术与科学(英文)北京8月课程

教练的艺术与科学(中文)上海8月课程

《教练的艺术与科学》(中文)上海9月课程

教练型领导(中文)线上11月课程

第2期卓越团队教练(中文)-END-埃里克森国际教练中心报名咨询请联系课程顾问:--

网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yc/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