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节气冬农历冬月初七至 冬至是24节气中第22个节气,是冬季六个节气的第四个。 一,冬至这一天是阴盛阳交之时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为阴极而阳始生,故叫冬至。这之后,阳气由少到盛,阴气由盛到少。我们也要度过冬季最寒冷的数九寒天,就是我们俗称的“三九天”。 二,冬至后的“三九天” 天气寒冷,体内阳气刚刚生发,比较弱小,这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小心保护、精心调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寒冷、多休息、适当运动、平稳心情,养护自身体内初生阳气,利于以后的生长繁盛。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正如《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在冬至阳气出生,具体保养如下: 静养首先,不要过多运动,要静 这样,阴气才能旺盛,阳气才能生得更好。比如说,一个人平时很爱运动,那么在冬至前后,就应当适当减少运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对身体也更好。 冬至后,我们的锻练都要动中有静,最好是静静的养。要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作息其次,调整作息 尽量早睡,即使不能早睡,也要少从事强体力或是强脑力劳动,使身心尽量处于安静的状态,尤其是不能熬夜。中医认为,熬夜是最伤阴血的,阴血损伤之后,阳气就不能很好地生起。另外,熬夜也伤阳气。 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烦劳则阳气张”,意思就是烦劳过度则伤损阳气。在冬至前后,阳气刚生出来,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婴儿必须多吃多睡才能正常发育,如果婴儿吃、睡不足,就会生病,就不能很好地发育。 虽然我们一直讲求早睡早起,但是在冬天,特别是老人,最好还是“睡个懒觉”比较好,可千万别早上天还没亮就去外面锻炼,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老人很容易阳气不足,抵抗六淫的能力不足,很容易生病,而太阳出来之后,气温相对比较高,太阳乃阳气,阳气足,自然抵抗力强了。 养藏冬藏要藏阳气! 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要学会“躲”才能养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躲寒冷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躲大汗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防寒保暖,尽量减少外出。 食补冬至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此时进补最易吸收藏纳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所以有了“冬令进补”一说。冬应于肾,冬三月当养肾补肾。冬至节气是补肾的好时机。我们夏天泡的五味子酒冬至可以喝了。 首先要注意五谷为养,五谷得天地五行的全气,最有益于健康。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可以御寒保暖,食疗中吃些羊肉、狗肉、鸽肉及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黑菇、乌骨鸡等是不错的选择;冬天又是百果归仓的季节,不少坚果如核桃、板栗、花生、松子、榛子、莲子等,具有补肾、健脑、养颜、乌发等多种功效,冬日食用,益处多多。少吃冷饮、海鲜、生冷水果等寒性食物,容易伤损脾阳和肾阳,诱发腹泻,甚至导致腰膝酸软、面色青白无华。 早晨起床后可喝杯温暖的红糖水,能温经养血,有益于避寒。搭配养脾胃米糊,预防感冒咳嗽。 至阳穴我们也可以按摩位于后背的至阳穴。 至阳穴是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自然也就会阳光普照,我们都知道让后背晒太阳会感觉全身舒服,原因何在呢?其实就在于至阳穴,它把自然界中阳气及收到了身体中,自然也就会感觉浑身舒服了,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成和,而万物生焉。”所以平时晒晒后背也是养阳的好方法。 至阳穴位于后背的正中线上,在第七根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当您低头的时候,颈部显著隆起的骨突为第七颈椎,往下沿着脊柱数即为胸椎,在第7个骨突出的下方便是至阳穴。如手弯到后背,用中指和食指一块按压至阳穴照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多晒太阳,泡脚等都是御寒补阳的养生方法。从冬至开始,天地阴阳之气变化,阳气生成,开始茁壮生长,趁着这个时候,养好身体,为明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END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yc/6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手指刺激法抽点时间做做这些按摩,胜过吃壮
- 下一篇文章: 中共中央被ldquo错杀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