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广东医院(临床医学院)自年建院以来,已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医院70周年献礼,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特举办“70周年70篇科普”科普文章活动。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药学部的《中药的正确煎法》。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副汤药,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药的煎法与服法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老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一书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但是,这一包包中草药拿回家以后,怎样煎煮才能让这浓郁汤汁发挥最好的疗效呢?那么,让小编带您一起来看看正确的煎药方式吧!

一、煎药器皿的选用

1、传统陶制罐——这是被长期使用和推崇的煎药器皿,具有传热缓慢均匀、无毒无害,化学结构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的优点。

2、塘瓷器具、不锈钢器皿——具有传热良好、无毒无锈,居家必备、方便易寻、匹配火源宽泛的优点。建议很少生病的青年人,直接用家中的此类炊具洗净代替药罐煎药。

3、自动煎药罐、养生壶——自带热源、火力可调、时间预定、甚至有常用方剂的煎药程序,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好帮手。建议身体不佳、经常煎药和常煎保健药剂的上班族首选。

4、铝、铁制品——直有争议,但作炊具大量运用无明显害处,偶尔用于煎药亦无不可,但酸碱性较强之品,如山楂、乌梅、五味子、木瓜、硼砂等最好不用,开这类药时医生有必要向患者讲明。

5、药罐的容积——大小要适中,以药物体积不超过罐的2/3为宜。

因此,熬药首选砂锅,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传热比较均匀柔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其次,陶罐、搪瓷、不锈钢等,在没有砂锅的情况下也可选用。

二、煎煮前的浸泡

中药饮片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因为饮片几乎都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开始膨胀并逐渐恢复其天然状态,更利于煎药时熬出有效成分。那么浸泡时间多长为宜呢?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30~40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质地坚硬,浸泡时间稍微长一些,一般需要1~2小时。

三、煎药的火候

煎药时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不同“火候”一般习惯上分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小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大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火候过大,水份蒸发太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相反,火候过小,煎煮的药疗效就差。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这“火候”呢?一般是在汤药未沸腾前用武火煎煮,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既可减慢水份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直到药煎好为止。

四、煎药的时长

不同中药饮片所需的煎药时间不同。一般中药第一次煮沸后,需要再煎20~30分钟(头煎);第二次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即可(二煎)。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的中药,如清热解表、芳香化湿、舒畅气机等中药方,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5~10分钟即可。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中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30~40分钟,煎煮的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五、煎药的次数

中药的煎煮非常讲究,煎一遍叫“头煎”,第二遍叫“二煎”,煎2次可以使药物之间充分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彻底,增强疗效,所以一剂药煎煮2次比较合适。

六、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药

在一剂中药中,经常可能碰到单独特殊包装的一味或几味中药饮片,这些中药的特殊“待遇”提示什么呢?主要是提醒药师发药药师做好用药交代,最重要的是提醒患者需要注意这些药的煎法不同。

1、需要先煎的中药,在《伤寒论》中,使用解表发汗峻药时,常常用先煎去沫之法。如此煎煮,既可消散其升散温燥之气,以防过汗亡阳,又可缓辛温峻烈之性,以免药后心烦。其次,对于质地致密、板滞黏腻之品,亦用先煎之法。诸如栝蒌、葛根。

2、需要后下的中药:针对不同药物性味的特点,根据病情使用后下入煎法。药师交代“后下”的中药,一般是在中药煎好前5~10分钟才倒入正在煎煮的药液中。需要后下的中药包括薄荷,砂仁等。

3、需要包煎的中药:一般需要包煎的药药师会装好袋,无需患者自己装袋,花粉类、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等均应包煎;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葶苈子、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煮焦黏锅,也需包煎。含绒毛药物,如旋覆花、辛夷等,绒毛容易脱落,混入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包煎可以避免这些刺激。

4、需要烊化的中药: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应先打磨成细粉后,加入煎好的药液或适量开水融化,完全融化之后服用的过程就叫“烊化”。

5、需要另煎的中药: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6、需要冲服的中药: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等,适宜研成细粉后用汤剂冲服。

七、煎煮后如何服用

煎好的药液最好立即滤出,每剂~ml,混合后分次服用。如果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药,当天服完。

1、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的需要,服药的温度相当重要,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一般来说寒剂适合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适用于热证;而热剂宜热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适用于寒证。

2、服药的剂量:具体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

3、服药的时间:饭前还是饭后服用,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一般来讲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胃、肝、肾等病症,则要饭前服用。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yc/6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