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主任医师考试重要考点知
以经前或经期有规律地出现情志异常为辨证要点,治疗以养心安神为大法,具体治疗或养心血,或泄肝热,或清痰火,随证之虚实治之。 痰火上扰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精神狂躁,语无伦次,头痛失眠,心胸烦闷,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证候分析:痰火内盛,经前、经期冲气偏盛,冲气挟痰火上逆,蒙闭清窍,故精神狂躁,语无伦次,头痛失眠;痰火内扰心肝,故心胸烦闷;痰滞中焦,故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火内盛之征。 治疗法则:豁痰开窍,清心安神。 方药举例: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黄连、胆星、石菖蒲。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以经前或经期有规律地出现情志异常为辨证要点,治疗以养心安神为大法,具体治疗或养心血,或泄肝热,或清痰火,随证之虚实治之。 肝经郁热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烦躁易怒,或抑郁不乐,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不思饮食,月经量多,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热,经前冲气偏盛,冲气挟肝热上逆,上扰心神,且肝郁更甚,气机不畅,故烦躁易怒,抑郁不乐;肝热上腾,肝热胆泄,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肝郁气滞,故胸胁胀满:肝强克伐脾土,故不思饮食;郁热扰于冲任,迫血妄行,故月经量多;经血为热灼,故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数,也为肝经郁热之征。 治疗法则:清肝泄热,解郁安神。 方药举例:丹栀逍遥散加川栋子、生龙齿、代赭石。 若兼血瘀者,症见小腹疼痛拒按,经血有块,舌紫黯或有紫点,脉涩有力,治宜疏肝解郁,化瘀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汤加石决明、钩藤。
以经前或经期有规律地出现情志异常为辨证要点,治疗以养心安神为大法,具体治疗或养心血,或泄肝热,或清痰火,随证之虚实治之。 心血不足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无故悲伤,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舌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心血本虚,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心血更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故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无故悲伤,心悸失眠;血少,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为血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方药举例: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合养心汤(《证治准绳》),去川芎、半夏。 甘草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 养心汤: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半夏、柏子仁、远志、五味子、人参、酸枣仁、肉桂 方中黄芪、人参、茯苓、大枣、甘草补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小麦、柏子仁、远志、五味子、茯神、酸枣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调经;肉桂温养血脉,通心气。全方共奏补血养心、安神定志之效。
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又称“倒经”、“逆经”。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代偿性月经。 [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主要为火热上炎,值月经期冲脉气盛上逆,损伤阳络而发生吐血、衄血。经血上行由口鼻而出,必致下注冲任者少,甚或全无,故经行吐衄时,月经量减少,甚或无月经。 一、阴虚肺燥 素体阴虚,或大病久病,耗损精血,阴虚内热,或忧思不解,积念在心,心火偏亢,经期冲脉气盛,气火上逆,灼肺伤津,损伤肺络,发为经行吐衄。 二、肝经郁火 素性抑郁,忿怒伤肝,肝郁化火,经期冲脉气盛,气火上逆,肝脉人颃,气火循经上犯,损伤阳络,发为经行吐衄。
本病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生泄泻为辨证要点。本病属虚证者多,泻而兼脘腹胀满者属脾虚,兼腰酸肢冷者属肾虚,亦有肝强侮脾,出现虚实夹杂证候者。治疗以温肾健脾为大法。 一、脾气虚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注于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职,水湿下走大肠,故使泄泻,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脾气虚弱,故神疲肢倦;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脾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脾虚生湿,湿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也为脾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方药举例:参苓白术散。 若肝旺乘脾者,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方中白术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和中,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防风舒脾升清止泻。全方共奏柔肝实脾止泻之效。 二、肾阳虚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肾阳不足,经前、经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命火不温脾土,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故经行泄泻;肾阳虚不能温养外府,故腰膝酸软;肾阳虚阳气不布,故畏寒肢冷;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肾阳虚,湿浊下注冲任,故带多质稀;肾虚冲任不足,血失温化,故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薄,脉沉迟无力,也为肾阳虚衰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健脾,除湿止泻。 方药举例: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健固汤: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 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枣 方中巴戟、补骨脂温肾助阳;吴茱萸温中和胃;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止泻;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肉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全方使肾气温固,脾气健运,湿浊乃化,泄泻遂止。
概述 经行口糜病,中医病名。是指每值临经或经行之际,出现口腔、舌粘膜溃破糜烂,月经净后自愈,月月反复,称“经行口糜”。好发于行经期妇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相当于西医学口腔溃疡。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治愈后容易反复发作。 病因 经行口糜,其病发于口舌,总因于热。有阴虚火旺,热乘于心者,有胃热熏蒸而致者,亦有阴虚火旺而致者。属胃热熏蒸者,多有口臭,舌苔黄腻,心火上炎者,伴有失眠多梦,心烦,尿黄;阴虚火旺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实火者,宜以苦寒直折亢盛之火;阴虚者,宜滋阴降火。 病机 1、阴虚火旺素体阴虚,或热病后耗阴伤津,值经行则营阴愈虚,虚火内炽,热乘于心,心火上炎,遂致口糜。 2、胃热熏蒸素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肠胃蕴热,阳明胃经与冲脉相通,经行冲气偏盛,挟胃热上冲,熏蒸而致口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xz/8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年轻时不享福,老了却让人羡慕的6个身份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