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收藏蒲辅周先生用药杂谈47则附视频
导读:中医前辈们的用药经验弥足珍贵,不仅可以指导临床,还可提供理论研究的思路。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蒲辅周先生的用药经验47则,耐心看完,相信你一定能从细节中学到很多。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欢迎分享你的用药经验!) 中医爱好者:★★★★★(蒲老的用药经验是不是与中药教材不同?) 非医伙伴们:★★★☆☆(欢迎学习,用药仍需遵医嘱) 蒲老毕生勤于治学,写了许多读书笔记,对有些中药和方剂亦记录了自己的心得。其中中药部分记录了蒲老的部分用药体会和一些单验方,录于后,以飨读者。 1.香薷 味辛微温芳香,专长祛暑利水,为祛暑之良药。 有人说:夏月香薷乃冬月之麻黄也,因而被误解为发汗的峻药,但临床实际不是峻汗之药,夏季外感疾病,属暑湿郁闭于表者常需用到香薷、鲜香薷之类,但香薷确与麻黄不同。 香薷还可治疗水肿病,应注意实水时方可用。 2.荆芥 辛温,为治诸风要药,外感风邪常用有效药,如咽喉痛、风疹多选用,荆防败毒散是外感病初起重要方剂。 炒黑走血分,治血病及产后血晕,用炒荆芥穗为末,以童便和酒调服。 3.姜 生姜辛微温,干姜辛温,姜皮辛凉。 生姜散热温,主治颇多,主要是温胃,散风寒,和胃降逆。一患者候诊,呕吐清水难忍,给生姜一片含之即止。治痢,生姜与好茶叶各一两,浓煎服。冻疮可用姜汁频涂。火邪、温病慎用。 4.紫苏 气香味辛性温,为民间常用有效发汗药。临床上苏叶发表、苏梗理气安胎。紫苏既能走气分又能走血分,白苏只能走气分。 5.桂 辛温,温里用肉桂,发表用桂枝。桂,春夏慎用,乃因春温夏热而言。一云损胎,亦非确论,乃用之当否。有表证五苓散用桂枝,无表证用肉桂。 6.藁本 足太阳经药,祛风寒作用很好,主治风寒及头巅顶疼痛,脊强、疝瘕、阴中寒肿痛亦治之。治头屑,取藁本、白芷等份为末,夜擦日梳,头屑垢自去(用食盐水,每晚洗一次亦效)。 7.白芷 善治阳明、太阴诸风,以祛风为主,并能下乳。治头风,香白芷一味,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下,名都梁丸;治口臭,以白芷为末,食后服一钱,白开水下,芳香解秽。 8.淡豆豉 苦甘寒,临床主要用于解郁热,为解表发汗通用药。葱豉、姜豉、栀豉、生地豆豉等都是有效简方,豆豉在伤寒、温病都可选用,我用火郁汤亦多加豆豉。 9.浮萍 辛寒,水中紫背浮萍也。浮萍为热证之发汗药,主治风热风温有效,除寒热、发汗。治身痒、瘾疹、癣疮等。寒湿勿用,伤寒亦不能用。 10.升麻 功用祛风热,为阳明经专药。古方多用于解毒取吐法;治喉痹作痛,以升麻半两,煎汤服取吐;治齿痛,以升麻煎汤,热嗽咽之,或加生地。凡麻疹已露,勿用此药。 11.石膏 辛甘寒。煅石膏清胃热力大于生用,其性凉甚,每服二、三钱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药性也。解肌退热宜用生石膏,熟石膏不行。 12.栀子 《内经》中讲以苦吐之。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均用栀子引吐。而非是豆豉涌吐。生栀子走气分,炒后苦性低走血分。脾胃阳弱,便溏者不宜用栀子。 13.决明子 性平微苦,入肝经。善祛风清热、润便。治雀盲头风,肝火便秘,我用决明子粉,每次服一、二钱,效果很好。 14.白薇 清伏热有效,故温病方多采用。血厥亦名郁冒,由汗出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古用白薇、当归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一钱,共为末,每剂水煎五钱,温服。 15.玄参 长于滋肾水,清无根火(即清上焦浮火)。古方治瘰疬,主要用在解郁热。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蒸食之。 16.丹皮 微苦辛,入手厥阴、足少阴。白花者补,赤花者利,故治无汗之骨蒸。丹皮长于养阴清血分伏火,前人说,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丹皮治相火,故肾气丸用之。有人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黄柏乃苦燥大寒之品。 17.银花藤 其花即金银花,藤、叶功用同花,可代银花,专长清热解毒,为内外科通用药。同甘草治一切痈肿毒热。 18.苍白术 二术治病颇广泛,主要是健脾除湿。古分赤白术,赤术即苍术,苍术燥,故燥湿发汗多用之;白术性平,故健脾利湿多用之。总之,苍术力锐,白术力缓。 19.独活 长于治风湿,古法治风,只一味浸酒服,治关节痛、产后受风等证。治历节风痛,以独活、羌活、松节等份,浸酒,每日空心饮一杯。 羌独活二者的区别:羌活治游风,独活治伏风。一说羌活治上,独活治下,各擅其长。 20.吴萸 辛苦大热有小毒,为足三阴经药。宣寒湿痹,通络活血,温中降逆,开郁化滞,润肝燥脾,治吞酸、吐泻、腹痛、转筋等。吴萸、丁香煎后,放红糖(不刺激咽喉),有温热止痛之效,为宣痹之法。 21.高良姜 气香性温,善治冷气,专长温中止痛。 良姜酒洗7次,香附子醋洗7次,等份研末,每服二钱,姜汁,盐汤下,治心气痛颇效。心气痛,多因气及寒起,因寒者良姜倍于香附;因气者,香附倍于良姜。 肺有伏火者勿用。其子即红豆蔻也。 22.菖蒲 辛温。功专通阳开闭,通心气,利九窍,宣痹,善治心腹冷气,逐寒湿痹。因能通心气,治疗心脏病可选用,柏子养心丸内亦可加九菖蒲。 23.磁石 辛寒无毒,补五劳七伤,耳聋,目昏,除烦,惊癫,气瘿,项核。为滋肾镇肝有效药,如临床用于治高血压病等。 24.牡蛎 咸平微寒,入足少阴肾。主治伤寒,温疟,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汗,胁下坚满,瘰疬,心脾气痛,利水,消疝腹,瘿疾,烦热,小儿惊风,下利,止渴,乃治阴虚之药,凡补阴须生用。 25.僵蚕 咸辛平,去风痰,开喉闭有专长。急喉风痹,以白僵蚕、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五分,生姜汁调,灌之涎出即愈;治喉风痹,开关散(炒白僵蚕,白矾半生半枯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生姜汁调。 26.苦楝子(即金铃子) 苦寒小毒。根、花功同,杀虫治疝,导小肠、膀胱之热,引心包相火下行,为治心痛、疝痛和杀虫要药。治疝须同肉桂、茴香合用。 27.香附 辛微甘寒,入手足厥阴、少阳兼行十二经。专长理气和血,调和三焦,治气郁的主药,治疗一切气痛。 气郁吐血,童便调香附末二钱;小便尿血,香附、地榆煎服;气郁头痛,醋制香附四两、川芎二两,为末,每服二钱,茶水调下;偏正头风,制香附一斤、炮乌头一两、甘草二两,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葱茶汤送。 28.木香 辛苦温,入足太阴、阳明。古方南木香即广木香,行滞气,和脾胃,磨汁服佳。中虚者勿重用。 后世所谓青木香,乃马兜铃之根。还有川木香似广木香功同。 29.降香(一名紫藤香) 辛温。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用法以瓷瓦片(勿用铁刀)刮下研最佳,止血即效。一人被刀伤出血不止,用花蕊石散无效,用紫藤香瓷刮研末,掩之血止痛定,次日结痂。降香治病颇多,亦可用于溃疡病出血(顺气)和肠胃病上吐下泻等。 30.地榆 为凉血止血有效药。治烫火伤,用蛋清调涂有效。崩漏下血、流鼻血,用地榆苦酒煎治之有效。 31.茅根 甘寒,清热、凉血、止血、生津止渴,利小便,解表。治春温流鼻血。 32.鸡血藤 专长通经活血,壮筋骨,治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症,并治妇女经水不调,赤白带下。 33.川芎 辛温,不宜重用久服。若使它药佐之,中病即止可也。且不独川芎,如黄连、大黄,古人亦有告诫。治产后乳房痛不可忍,名乳悬,可用当归、川芎为末,浓煎频服,并以篦麻子一粒捣细末,贴脚心。 34.血竭 甘咸平,为活血化瘀有效药,乳没行气活血,血竭专于行血化瘀。 35.人参 味甘性微寒。其主要功用:益气养血生津,主治气血虚怯及男女老幼内外诸证。 如前人经验:治阳虚气喘欲绝,产后虚喘者可重用独参汤,水煎取汁,频服之;治产后血晕,可用人参一两、苏木半两,以水、酒和童便煎服之; 治惊疾、夜寐不安,可用人参、龙齿、茯神各一钱,煎浓取汁,调朱砂末服;治虚劳吐血,先以十灰散止之,继之以独参汤主之,用人参一两、肥大枣五枚,浓煎服; 治消渴引饮,用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麦门冬汤下,名玉壶丸。 人参价贵,临床一般补气健中,可用党参代人参用。益气生津,清热润肺,西洋参为好,但可用沙参、玉竹代替。 36.续断 为跌折续伤止血药。治劳伤,妊娠胎动,川断酒浸,杜仲姜汁炒断丝,等分为末,枣肉煮烂杵和为丸,梧子大,每服30丸,米汤下,日一服。 37.杜仲 甘温平,滋肾润肝。有保胎之功,若三四月坠者,于二月前,以杜仲二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山药六两为末,做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空心米汤下。 38.骨碎补 一名毛姜、猴姜,入足少阴。此药长于温肾,治损伤效果很好。 一例牙齿食猪肉即痛,服此药而愈,乃肾气不足所致也。治肾虚牙痛,亦可用骨碎补二两,瓦器焙,研为末,常揩牙,久自愈。 39.胡桃 甘温平,主要温肾健胃,治虚喘咳嗽。肺寒虚喘者可用,肺热咳嗽者勿用。其质润,其皮涩,临床用时去壳留衣,即勿去紫皮也。 前人经验,食之令人肥健,养血润燥,润肌黑发,温肺化痰,补下焦益命门,利三焦润肠通便利尿,又能固肾止泻,腰痛脚重,治疝痛,制铜毒等。 我用生核桃(连衣),每日一个,每年秋后用至清明,消食化痰;治喘,以心肾两补之法,用人参一钱、胡桃二枚,煮服或蒸服,乃平补也。凡相火旺者不宜食。 40.赤白芍 以花色别名,味苦平微酸,入肝脾二经,主治多证,但中寒者不宜,热证生用,寒证酒炒用。此药,诸本草皆云产后勿用。临床多用赤芍行血破瘀,白芍和营养阴。 41.黄精 性甘平,入肺脾肾三经,其功用益精,填髓,强筋骨,安五脏,祛风湿。黄精丹(黄精、当归)是平补方,久服似有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42.白芥子 专长化痰软坚,控涎丹用于治皮下痰核多有效,阳和汤亦必用白芥子;治胸膈痰饮,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共为末,枣肉捣为丸,梧子大,每服50丸,白汤下。 43.贝母 浙贝,大苦寒。降痰开郁、清肝火、除时气烦热。疗喉痹、痙疡、肺痈、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 性味俱厚,较川贝母之清降之功强数倍。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浙贝。川贝母偏于补,虚咳者宜;感冒初起不宜用,早用敛汗。 44.五味子 皮肉酸甘,其核苦辛咸,一物而具五味也。其功用:交心肾,止虚汗,益胃生津。凡用五味子,必须捣破,五味乃全。 45.露蜂房 甘平有小毒,入阳明经,专长祛风解毒,为外科要药,可以外敷或洗,亦可内服,能祛风解毒,消痈肿,此药可代僵蚕使用。 46.甘草油 用大甘草,刮去皮切细晒干,勿用火焙,研成细粉末(细小甘草无粉),以纯洁芝麻油(或纯洁菜籽油亦可,其他杂油花生油俱不可用),用磁缸或玻璃缸,将香油盛入缸内,再纳入甘草粉,浸泡三昼夜,即可使用。 此方治一切火毒疮疖,以及溃久不愈之溃疡俱效。 如遇初起之疔疮,阴部溃疡,厚涂于上,干时再涂,能泻火消肿止痛,我曾用数十年,颇有效;小儿暑热疳疮,其效显著。 经过数十年,用之满意,疗效好,价廉,故笔记之。 47.甘草 味甘性缓,能清火、解百毒,生肌止痛,麻油、菜油亦能清火润燥,解毒杀虫,二物配合,有消肿、解毒、止痛、生肌之效。 肖相如教授的视频科普版《伤寒杂病论》系列 44.疾病治疗的经典方证之麻黄汤证第四 明日预告:疾病治疗的经典方证之麻黄汤证第五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蒲辅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蒲志兰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xz/6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梁一堂不是每个人肾虚都适合吃六味地黄丸,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