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疗好么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点击上方蓝字,了解中医健康资讯

近日,世界各国研究机构公布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列出了20个最新的长寿方法,饮茶名列其中,茶疗再次成为茶人朋友圈的热点话题。数千年以来,中医视茶若药,中国传统就认为饮茶对于人类的益寿保健有很大好处。关于茶的防治疾病功效,在历代医学、茶学文献中都有很多记载。

茶药与茶疗

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圆题写的“荼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所收载。但近代的习惯,“茶药”一词则仅限放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

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且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此外,明代于慎行《榖山笔尘》也称茶能“疗百病皆瘥”。

茶疗的实施,有两个层次的概念。狭义的茶疗,仅指应用茶叶,未加任何中西药。当然,这是茶疗的基石与主体。没有这一基石与主体,茶疗就不能成立。由于茶叶在传统应用上其功效已有二十四项之多,所以光是茶叶一味也足以构成茶疗体系。茶疗的第二个层次概念,就是广义上的茶疗,即可在茶叶外酌加适量的中、西药物,构成一个复方来应用。当然,也包括某些方中无茶,但在煎服法中规定用“茶汤送下”的复方。这实际上是茶、药并服。

茶疗功效总结

1.清热解毒

茶叶性偏凉,能清热解毒,能解因饮食、山岚障疠、内伤等生热,能用治于各种热毒的病症。《本草纲目拾遗》称雨前茶"清六经火",而六安茶“清骨髓中浮热,陈久者良”。《台海使槎录》载:“水沙连茶在深山中…性极寒,疗热症最效。”《本经逢原》载“凡茶皆能降火",又言“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茶具有清热邪、解热毒的作用。费伯雄《食鉴本草》载:“气清能解山岚障疠之气。”

2.袪眠醒睡

茶有祛眠醒睡的功能,很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清代本草书籍亦多记载。如《本经逢原》载《本经》曰“令人少睡,有力悦志”;《药性通考》载茶"除烦渴...,醒昏睡”;《本草从新》谓茶能"除烦渴…醒昏睡…能清神”;《致富奇书广集》载"令人少睡有力,悦志”;《艺林彚考》载“饮邪饮之令人少睡”;《随息居饮食谱》载“清化心神,醒睡除烦”。《食物本草会纂》又载:“使人不睡。”

3.提神助思

除醒睡多,茶叶亦令能提神助思,《本草纲目拾遗》称雨前茶“补元气,益心神,通七窍",又茶能“清神和胃”;《本草备要》称茶能"泻热,清神”;劳大与撰《瓯江逸志》曰:“雁山茶有…除烦恼,却昏散。”

4.清利头目

茶能清利头目,《本经逢原》载“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张澍《蜀典》载“峡川石上紫花芽,主治头痛”;《药性通考》载茶“清头目”;《本草求真》载茶“头目不清…服之皆能有效”。《续茶经》及《佩文斋广群芳谱》都有载一则隋文帝“梦神人易其脑骨,自尔脑痛",后遇一僧人予以茗草,煮饮而愈,以说明茶清利头目的功能。

5.去火明目

《本草纲目拾遗》称雨前茶“明目",《随息居饮食谱》亦载:“肃肺胃,明目解渴”。由于茶叶能降火下气,用治于内热,或疠气伤眼之病,清代医家常以茶叶入药,或以茶调服下的方式,以下火明目。如吴谦的《医宗金鉴》卷七十七<眼科心法要诀>内,共有十四方以茶调或茶叶入药的组方。

6.解毒止痢

《本草求真》载茶“一切吐血便血,衄血血痢,...服之皆能有效”。清代医家常以茶叶治痢,有以单味茶叶,或配其他药物同服。《本草纲目拾遗》载龙脊茶:“除瘴解毒,奥萨穆红白”。而转载《救生苦海》的验方,以武夷茶治休息痢,加以“乌梅肉、武彝茶、干姜,为丸服”;以普陀茶“治血痢肺痈”。《药性通考》载茶“与姜等分浓煎,名姜茶饮。茶助阴,姜助阳,使寒热平泻。”

7.解渴消暑

茶能成为日常的饮料,因茶有良好的解渴功能,其性凉,亦能消暑。《本经逢原》载“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合醋治伤暑泄利。”《本草再新》“治肝胆之浮热,泻肺胃之虚火,生津止渴。”养生家亦载其解渴功能,如《食物本草会纂》载:“能止渴,生精液。”一些方志类书籍,如《广东新语》:“潮阳有凤山茶,可以清膈消暑,亦名黄茶。”《诸罗县志》:“水沙连内山茶甚伙…能却暑消胀。”《续茶经》载了一段《琅环记》故事,"时当大暑,茅君于手巾内解茶叶,人与一叶。客食之,五内清凉。茅君曰:此蓬莱穆陀树叶,众仙食之以当饮。”

8.下气消食

《本草纲目拾遗》对各种茶品的消食功能作了细仔的描述,称雨前茶“性寒而不烈,以其味甘益土,消而不峻,以其得先春之气,消宿食,下气去噫气",而安化茶能“下膈气、消滞,去寒",武夷茶“最消食下气”。松萝茶更"专于化食…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除痰",《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了《秋灯丛话》一商人,善食猪首等肥腻之品而身体无恙,因“食后,必满饮松萝数瓯。”普洱茶则能“解油腻牛羊毒,逐痰下气,刮肠通泄”又"普洱茶膏,醒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普洱茶性温,"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故赵氏称普洱茶“能治百病”。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刘汉基的《药性通考》、凌奂的《本草害利》载茶“下气消食”。《本草求真》载茶“凡一切食积不化,...服之皆能有效。”《老老恒言》记载"保生集要化痰消食。”《食物本草会纂》又载:“去积滞秽恶。”

9.解腻消脂

茶叶既能消食,亦能消脂。《致富奇书广集》载“欠服令人瘦”;《食物本草会纂》载"久食令人瘦,去入脂”;《药性通考》载"多饮消脂,最能去油”;费伯雄《食鉴本草》载“多饮去人脂”。而曹廷栋《老老恒言》主张饭后饮茶,"茶能解渴,亦能致渴。荡涤精液居耳。......惟饭后饮之,可解肥浓。”

10.解酒

茶是否能用于解酒,医家有不同的看法。《本草纲目拾遗》认为“普洱茶膏,醒酒......功力尤大",而武夷茶"醒脾解酒”。医家注意到酒后饮茶不当,亦会致病。《食物本草会纂》载:“茗......醉饱后,饮数杯最宜”;同时亦载:“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

11.疗疮瘘疹

《本草纲目拾遗》描述了烂茶叶的功用,"此乃泡过残茶,积存瓷罐内,如若干燥,以残茶汁添入,愈久愈妙。治无名肿毒、犬咬及火烧成疮,俱效如神。捣烂似泥敷之,干则以茶汁润湿,抹去再换,敷五、六次全愈。”《梁氏集验》以松萝茶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口","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又以“五倍子炒,松萝茶各五钱,研末”;而台湾的水沙连茶,由于"性极寒,疗热症最效,能发痘”。《片刻余闲集》亦载:“彰化县水沙连社产土茶…惟小儿痘疹不出,用之神效。”

12.止血

茶既能止痢,亦能止血。《本草求真》载茶能治“一切吐血便血,衄血血痢…服之皆能有效”。对于血症,以治下血的临床医例较多,《本经逢原》载“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

13.利大小便

茶能利大小二便,《本草求真》载茶“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服之皆能有效”;《药性通考》及《本草从新》载茶“利大小便”;《本草害利》载茶“利小便”。《本草纲目拾遗》以松萝茶利大便为佳,载吴兴钱守和慈惠小编一医案,"用松萝茶叶三钱,米白糖半钟,先煎滚,入水碗半",以治"病后大便不通”。

14.去痰

茶常用于去痰,无论是咳嗽痰多,或因痰热盛以致各种的病症,都能发挥作用。《本经逢原》载《本经》曰“去痰热止渴",又称“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一味浓煎治风痰”;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及刘汉基的《药性通考》载茶“去痰热”。《本草纲目拾遗》称顾渚紫笋"涤痰清肺”。

15.护齿

茶能护齿,《食鉴本草》记载茶能“漱口固齿”。张英纂的《饭后十二合说》曰:“涤齿颊。”而在临床用药上,茶常常用于外洗,用治于牙疳、牙痛等病症。

16.延年益寿

有关茶用于延年益寿,钱希白《南部新书》中记载了一个僧人饮茶长寿的故事,清代不少书籍都有引述过。《佩文斋广羣芳谱》卷十八引述宛陵诗注曰:“扬州岁贡蜀冈茶,似蒙顶茶,能除疾延年。”

17.疗饥

茶可疗饥,王汝璧《偕芍坡绣以游赵州柏林寺用昌黎山石韵》曰:“柏林老佛去已久,茶香尚可疗朝饥。”而《本草纲目拾遗》载粤志曰:“东莞人以脂麻薯油,杂茶叶煮煎而成…疗饥。”

雲安堂经典茶疗方,总有一款适合你,欢迎进店预购

01

原料:枸杞10g、花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肾润肺,补肝明目。

用途:肝肾阳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

02

原料:枸杞5g、生地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肝补肾,养阴清热。

用途:肝肾阴不足所致腰酸痛、口渴烦热、盗汗、潮热。

03

原料:枸杞5g、龙眼肉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糖饮用。

功能:滋肾补心,安神。

用途:阴血不足心悸、失眠、多梦。

来源:《摄生秘剖》。

04

原料:枸杞5g、白芍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柔肝。

用途:肝肾精血不足之慢性肝炎、肝硬化衄血;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心悸、不寐;更年期综合症。

05

原料:枸杞5g、龙胆草2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补肝养血,清热除湿。

用途:急性传染性肝炎;转氨酶高。

06

原料:枸杞5g、五味子3g、龙胆草3g、虎杖3g、绿茶5g、冰糖10g。

用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阴养肝,解毒除湿;降转氨酶。

用途:急性传染性肝炎;肝功失常转氨酶偏高。

07

原料:生地10g、绿茶3g。

用法:用生地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阴养血,降血糖,升血压,利尿,抗菌,保肝。

用途:阴虚发热、盗汗、口烦渴;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枯便秘;风湿性关节炎;传染性肝炎;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

08

原料:生地5g、麦冬3g、天冬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生津。

用途:热病后伤津,口烦渴、汗出;消渴。

09

原料:生地5g、苍术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燥湿养阴,敛脾精。

用途:慢性肾炎肾病已久,肾阴虚而湿邪阻滞不化,出现阴虚挟湿的症状,腰膝酸软、口渴咽干、盗汗、潮热、苔黄厚腻、水肿、蛋白尿;慢性湿疹。

10

原料:生地5g、蒲公英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凉血解毒,散结除痹。

用途: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痈疮肿毒。

11

原料:生地5g、豆卷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通达宣利,养阴解表。

用途:湿热入营血而致身热、发红疹、烦燥不安;乳痈初起;胃热烦渴。

12

原料:当归10g、红茶3g。

用法:用当归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可加糖。

功能: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用途: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血虚头晕目眩、心悸、疲倦;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虚便秘;跌打损伤;高血压病;慢性盆腔炎。

13

原料:当归5g、黄芪5g、大枣3枚、花茶3g。

用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补气。

用途:气血虚弱,神倦、疲乏、咽干;月经不调、经量少;产后气血亏损;病久不愈气血枯竭;免疫功能低下;再障贫血;气虚低热。

14

原料:当归5g、白芍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平肝。

用途:肝硬化血虚有瘀者;痛经;湿热瘀阻之痢疾。

15

原料:当归5g、苏子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和血,降气,消痰。

用途: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16

原料:当归5g、羌活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通血脉,散寒滞。

用途:冠心病因风寒诱发而加剧心胸闷痛、上肢酸痛。

17

原料:当归5g、川楝子2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疏肝活血,调气止痛。

用途:气滞血瘀少腹痛、筋脉拘挛;慢性肠炎。

来源:传统药茶方。

18

原料:当归5g、柏子仁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润燥。

用途:老年便秘;血虚之闭经。

19

原料:当归5g、白芷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活血养血,化湿解毒。

用途:气血虚寒之溃疡病、疮疡肿毒、癌肿。

20

原料:何首乌5g、红茶3g。

用法:用ml水煎煮何首乌至水沸后5~10分钟,冲泡红茶饮用。冲饮至味淡。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补肝益肾,养血祛风;降血脂,抗菌。

用途:肝肾阴亏,发须早白、头晕、遗精、腰膝酸软;慢性肝炎;痈肿;瘰疬;痔疮。

21

原料:何首乌5g、防风3g、薄荷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薄荷、绿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补血,祛风,除湿,解毒。

用途:遍身疮肿痒痛。

来源:《外科精要》。

22

原料:何首乌5g、白芍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可不用茶。

功能:益肝肾,养心血。

用途:肝肾不足,心血亏损,虚烦不眠、心悸不宁、头晕耳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属肝肾阴虚者。

23

原料:白芍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抗菌。

用途:胸胁疼痛;阴虚发热;月经不调;泻痢腹痛;崩漏。

24

原料:白芍5g、干姜3g、红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温经止痛。

用途:痛经;寒性胃腹疼痛。

25

原料:白芍5g、乌梅2枚、木瓜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敛肝养胃。

用途:胃阴不足,纳差、无食欲、口渴、舌红少苔;萎缩性胃炎;慢性泻痢;妊娠呕吐日久伤津;甲亢。

26

原料:白芍5g、白薇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阴血,清肝热。

用途:高血压;阴虚血热之血尿、崩漏、经期发热、蛋白尿。

27

原料:白芍5g、钩藤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柔肝清热,平肝熄风。

用途:肝阳偏亢之眩晕、高血压、目赤。

28

原料:五味子5g、绿茶3g。

用法:用五味子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

用途:肺虚喘咳、口干、自汗盗汗;梦遗滑精;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肠道感染;神经衰弱。

来源:传统药茶方。

29

原料:五味子5g、人参3g、麦冬3g、花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用途: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

来源:《千金方》。

30

原料:五味子5g、沙参3g、石斛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胃益津。

用途:久痢伤津或热病后伤津。

31

原料:山茱萸5g、花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抗菌。

用途: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遗尿。

32

原料:天门冬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滋阴润燥,清肺降火;抗菌,抗肿瘤。

用途: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乳房肿瘤。

33

原料:天门冬5g、人参3g、生地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益气,润肺止咳。

用途:肺气虚阴咳嗽。

来源:《儒门事亲》。

34

原料:天门冬5g、川贝母3g、茯苓3g、阿胶3g、杏仁3g、绿茶3g。

用法:用前五味药的煎煮液泡绿茶饮用。

功能:清肺祛痰。

用途:肺热咳嗽咳血;吐血;肺癌;乳腺癌。

来源:《本事方》。

35

原料:天门冬5g、板蓝根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清热养阴,解毒。

用途:热病发热、口烦渴;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口舌生疮。

36

原料:麦门冬5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抗菌,降血糖。

用途:肺燥干咳、咯血;肺痿;肺痈;消渴;虚劳烦热;热病伤津,咽干口燥、便秘。

来源:传统药茶方。

37

原料:麦门冬5g、生地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或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清热。

用途:热病烦渴、鼻出血;咽喉不利。

来源:《济生方》。

38

原料:麦门冬5g、地骨皮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肺阴,清虚热。

用途:骨蒸肺痿,四肢烦热、不能食、口干渴。

来源:《圣济总录》。

39

原料:麦门冬5g、半夏3g、人参3g、粳米3g、甘草3g、绿茶5g。

用法:用前五味药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阴益气,利咽喉。

用途: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干咳咯痰。

来源:《金匮要略》。

40

原料:沙参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清肺,祛痰止咳;强心,抗真菌,降血压。

用途:肺热燥咳;虚劳久咳;阴伤咽干喉痛。

41

原料:沙参5g、麦冬3g、玉竹3g、冬桑叶2g、甘草3g、绿茶3g。

用法:用前四味药的煎煮液ml,泡甘草、绿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肺润燥。

用途:燥伤肺卫阴亏,发热咳嗽、口干渴。

42

原料:玉竹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润燥,除烦止渴。

用途:热病伤阴,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机、小便频数,咽喉不利。

来源:传统药茶方。

43

原料:玉竹5g、沙参3g、麦冬3g、生地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益胃生津。

用途:热病发汗后,当复其阴,以滋养耗伤之胃津;咽喉不利。

来源:《温病条辨》。

44

原料:玉竹5g、薄荷3g、菊花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疏表,明目。

用途:外感热病后目赤痛、视物昏花。

来源:《圣济总录》。

45

原料:石斛5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益胃生津,清热养阴。

用途: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

46

原料:石斛5g、瓜蒌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生津润肺,宣肺止咳。

用途:肺燥咳嗽咯干痰;慢支炎。

47

原料:天花粉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

用途:热病口渴;消渴;肺燥咳血;黄疸;痈疽肿毒。

48

原料:玄参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滋阴降火,除烦,解毒。

用途:热病烦渴、便秘;自汗盗汗;咽喉肿痛;痈肿;皮肤炎症。

49

原料:玄参5g、大青叶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清热凉血,养阴解毒。

用途:乳蛾肿痛;感冒发热;腮腺炎。

50

原料:芦根10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用途:热病烦渴;胃热呕吐泛酸;肺痈。

51

原料:芦根5g、麦门冬3g、绿茶3g。

用法:用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清热。

用途:霍乱吐泻、口烦渴、小便黄;膀胱癌;咽喉不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pz/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