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气五味到性味配伍,中间还差着一个张仲
《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四气 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辛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如麻黄,发散风热,如薄荷;行气如木香,行血如红花等。甘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缓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肠、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燥湿作用。能泄能燥能坚阴,具体是清泻热邪,如栀子清热泻火,通泻大便,如大黄通道大便,降泄肺胃肝只气上逆,如杏仁止咳平踹,苦寒湿燥,如黄连清热燥湿,苦温燥湿,如苍术燥湿健脾,坚阴湿泻肾火存阴,如黄柏。咸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由于《神农本草经》未提淡味,后世医家主张“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称六味。 临床运用中药性味理论进行方剂药物配伍来指导临床用药的方法,称为方剂性味配伍法。《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较为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以及气味配伍咸寒反佐法。下面重点介绍一下五味的配伍。辛甘化阳辛味,具有“走散”之性。使用太过则能损伤正气。甘味,补正气而不伤正;还有延长辛味药的作用。辛、甘味均属阳,故辛甘化合,尤能化生阳气。代表方:桂枝甘草汤。辛甘合化,阳气乃生,心阳得复,悸动自安。该方即辛甘化阳的典型配伍。 1 桂枝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桂枝和甘草组成,具有补益心阳的功效,用于心阳不足证。该方虽然只有两味药,但为后世治疗心阳不足的病症提供了立法组方依据,后世医家治疗心阳不足的组方,多由本方加味而成。桂枝辛、甘、温,可出入气营之间,具有温经通阳之功效。甘草甘、平、补中益气。两者相伍,专行营分而走里,有辛甘化阳之力。且辛从甘化,使阳中有阴,内补营气而养血,留恋中宫而载运阳气,益心气、通心阳之功较著。《本草备要》桂枝“温经通脉”。可见桂枝可助心阳,通心脉,从而使心中阳气充足而发挥正常的心主血脉功能。桂枝性温而非大辛大温之品,温可稍稍补火以助其阳;味辛,合甘草之甘而辛甘化阳。 1 辛开苦降 辛属阳,苦属阴。辛能散,苦能泄(降)。用于治疗脾胃不和、寒热错杂、升降失常——宣畅气机,开通痞塞,运化中焦的目的。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是其代表方:辛开苦降,恢复中焦气机升降。用于寒热错杂痞证。痞证之病机为无形气机壅滞中焦,治疗却不能一味用理气药,唯调其寒热,补虚泻实,体现了仲景“治病求本”的原则。辛温属阳,能升散阳气、开发腠理(升清);苦寒属阴,能清解通降、沉敛下行(降浊),共奏辛开苦降,以调理中焦升降;寒温并用,以解脾胃之寒热,补泻同施,以促脾胃虚实平和之用。1 辛散酸收散中有收,收中有散。辛酸配伍,分三种情况:一:如小青龙汤:辛为主,佐以酸。其二:如桃花汤:酸为主,配以辛干姜。其三:如桂枝汤,辛酸同调,调和营卫。 1 酸甘化阴酸甘化阴。代表方:芍药甘草汤。主治筋脉失养的脚挛急,酸甘化阴,缓急柔筋。 酸苦涌泄代表方:瓜蒂散。瓜蒂,赤小豆,淡豆豉。方中瓜蒂味极苦,性升而催吐;赤小豆味酸苦而泄,两药配合,有酸苦涌泄之功;更配淡豆豉,取其升散之性,宣解胸中气滞,助瓜蒂、赤小豆以催吐。诸药合用,酸苦涌泄,共成涌吐痰涎、宿食的效方。甘淡利湿代表方: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淡渗,白术——甘温燥湿。方中猪苓、茯苓、泽泻均属淡渗之品,有导水下行、通行小便之功;更配白术甘淡渗湿,化气行水;佐以桂枝通阳温经,以利气化;使膀胱水道得以通调,外则输津于皮毛,内则通行于上下,自然小便利,口渴除。诸药共用,共奏甘淡利湿之功。 四气五味是中药理论的特性,临证组方用药时应当性味兼用。《伤寒杂病论》中四气有寒温配伍法,五味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补法,酸苦涌泄、甘淡利湿、辛开苦降等方法,四气与五味配伍之咸寒反佐更体现了其临床应用之复杂性。因此,临床之际,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在此基础上,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图片来自网络) 图文供稿:王晓辉 图文编辑:胡志洁 联系我们:impswx .西宁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元旦治疗方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nz.com/wwzpz/5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四气五味到性味配伍,中间还差着一个张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