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成药。由于它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故临床常用于因肾阴不足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体倦乏力、盗汗遗精、消渴等症;近年来,也用于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肺结核、神经衰弱、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属于阴虚证候者。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始载于宋代,钱仲阳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主要治疗小儿因先天不足所导致的囟门不合,足软,行迟,语迟,齿迟,发迟等营养障碍,发育不良等疾病。钱氏研制此方颇有创意,但从本方配伍用药来看,仍溯源于东汉末年我国医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肾气丸原方药物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附子、桂枝所组成。其功效重在温补肾阳。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等症。钱仲阳鉴于小儿先天不足在于肾阴虚亏引起,但小儿为纯阳之体,易于化热生火,故将方中具有温热性质的附子、桂枝二药减去,并将干地黄改为熟地黄而成方,为纯补肾阴的药物,即“六味地黄丸”。后世医家在六味地黄丸原方基础上,多有阐发,通过加味又研制出多种地黄丸。

如陈师文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本方加入附子、肉桂,名为“桂附地黄丸”(原名:八味丸)。功能温肾散寒。主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弓I起的少腹疼痛,腰膝酸冷,下肢浮肿,小便不利或夜尿频多等症。

明代,龚廷贤著《寿世保元》中将本方加入麦冬、五味子,名为“麦味地黄丸”(原名:八仙长寿丸)。功能滋肾养肺。用于肺肾阴虚引起的咳嗽气喘,咽干口渴,痰中带血,口舌干燥等症。肺与肾在五行学说上属于“金水相生”的关系,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在滋肾阴药物中加入麦冬、五味子,滋补肾阴的药物,以达到肺肾同补的目的。

明代,付宇仁著《审视瑶函》中将本方加入枸杞子、菊花、白蒺藜、当归、白芍、石决明,名为“明目地黄丸”。功能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症。本方修改后,更趋于合理,提高了治疗效果。

清代,吴谦著《医宗金鉴》中将本方加入知母、黄柏名为“知柏地黄丸”。功能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口干咽痛,小便短赤等症;本方知母、黄柏苦寒坚阴之品,重在治疗阴虚火旺之症,意在增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效。

清代,董西园著《医级》中将本方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功能滋补肝肾。用于肝肾阴亏引起的头晕目眩,眼目昏花,视物不清,怕日羞明等症。近代医家经验方将本方加入当归、白芍名“归芍地黄丸”,功能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等症。六味地黄丸的功效重在滋补肾阴,若肾阴虚兼有血虚,此药尚嫌不足,故本方加入当归、白芍用以补血养血,以适应病因需要。

清代,顾世澄著《瘍医大全》中将本方加入肉桂,名为“七味地黄丸”。功能滋肾降火。主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发热口渴,口舌生疮,牙龈溃烂,咽喉作痛,面色浮红,两足发冷,舌质嫩红等症。这些症状为肾水虚亏,虚火上升致使上热下寒之表现,将本方加入辛热的肉桂,意在温肾助阳,引火归原,平调阴阳。

清代,杨乘六辑《医宗己任编》中将本方加入了五味子名“都气丸”。功能补肾纳气。主治肾阴虚亏引起的气喘,呃逆等症。在呼吸方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两脏协调维持人体呼吸出入的功能。若肾阴虚亏,纳气失司,则导致肾不纳气的气喘,呃逆之症。故方中加入五味子,取其酸敛固涩之性,且上补肺阴,又下滋肾阴,故为纳气定喘之良药。

清代,《王旭高医书六科》中将本方加入软柴胡、煅磁石名“耳聋左慈丸”。功能滋阴平肝潜阳,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耳鸣耳聋,头目眩晕等。方中以软柴胡条达肝郁,以煅磁石平肝潜阳,二药相伍则升中寓降,使肝肾之阴上注于耳,则疾病自愈。

纵观六味地黄丸的历史从源到流,配方衍变,都是历代医家通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断认识和深化,故在配方用药上也不断补充完善而逐渐形成当今的六味地黄丸系列成药。每药都有各自的功效特点,但需辨证应用,若用之得当,无不奏效,经临床应用屡用屡验,久用不衰,故博得医患者的信赖。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专家坐诊
北京白癜风治疗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nz.com/wwzpz/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