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s://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
在深入探索中医药的奥秘之前,我们必须先把握其核心要义。正如利用卫星定位寻找目标一样,一旦明确了经纬度,我们就能精确地定位,然后细致地探索每一寸土地。对于中药的学习,首要的任务就是理解其“气”与“味”的精髓。这是掌握中药特性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医药学的基石。在翻开《本草纲目》这部博大精深的医药宝典之前,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中药,以及中药与西药之间的根本区别。事实上,在古代,并没有“中药”这一说法。中药在古代被统称为“本草”,这一称呼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界中草木药性的深刻理解。与中药相对应的,古代对中医的代称也多种多样,如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而民间则多称之为郎中或大夫。直到西医药传入中国后,为了区分两者,才出现了“中医”、“西医”、“中药”、“西药”等名词。让我们以餐桌上常见的土豆为例。土豆,又称马铃薯,英文名是Potato。那么,它是中餐还是西餐呢?有人说是西餐,有人说是中餐。其实,这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如果是在西餐馆吃的薯条,那我们可以说它是西餐。但如果是在中餐馆吃的炒土豆丝,那它就是中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食物是否属于中餐,与其原料并没有绝对的关系,而更多地取决于其烹饪方式和文化背景。同样地,对于麻黄这味中药,如果询问西方的学者,他们可能会根据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Ephedrine)来判断,认为它是一种西药。但实际上,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麻黄是一味地道的中药。它的主要功效是发汗、平喘、利水,而麻黄根则可以敛汗。这充分体现了中药与西药在分类和应用上的根本区别。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其应用形式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这些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有详细的收载。值得一提的是,中药的单位通常用“味”来表示,如“一味中药”。而西药则常说“一种西药”。这也是中药与西药在命名和分类上的一个显著区别。此外,中药的来源往往不止一种动植物。以麻黄为例,它的来源就有草麻黄、中麻黄与木贼麻黄这3种不同的植物。这再次体现了中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中医的世界里,用药如用兵,每一步都需深思熟虑,慎重行事。医生在看病开方时,首要之务便是辨识病情的虚实与寒热。如同一位智慧的将领,必须熟知手下兵将的能力,才能在战场上游刃有余,克敌制胜。中医临床中,通过望闻问切,如《十问歌》所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寒热是最为重要的辨识点。《本草纲目》中明确提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中医治疗的黄金准则,医生需根据中医药理论来指导用药。在药性中,有四气之说,即寒热温凉,也有古籍记载为寒热温平。医家在实践中,根据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推理出药物的四气属性,并详细记录下来。例如,能治疗寒性疾病的药物,其药性多为热性或温性;而能治疗热性疾病的药物,其药性多为寒性。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中药的入门课程往往从《药性赋》开始。《药性赋》大约成书于金元时代,是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之作。它简洁明了地将种常用中药按照药性的寒、热、温、平分为四部分,按韵编写成赋体,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记住每一种药物的药性。例如,文中提到:“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这些描述不仅让学习者对药物的药性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中药学的兴趣。《药性赋》的流传之广,得益于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人们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能够轻松记住各种药物的药性。然而,要想深入学习中药,仅仅依靠《药性赋》是不够的,还需要下苦功夫,不断积累和实践。我曾经设计过一副中药的扑克牌,希望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诸药的药性。在这副扑克牌中,大王代表黄帝,小王代表神农,而四种花色则分别代表了中药的四气。通过这样的设计,人们可以在娱乐中学习到中药的知识,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药的五味——酸、苦、甘、辛、咸,是中药学的基石之一。这五味不仅是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味道,更是药物功效的直接体现。辛味能散能行,如生姜、桂枝,它们能驱散风寒,通行血脉;酸味能收能涩,如乌梅、五味子,它们能收敛固涩,生津止渴;甘味能补能缓能和,如甘草、大枣,它们能补中益气,调和药性;苦味能泻能燥,如黄连、黄芩,它们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咸味能软坚润下,如海藻、芒硝,它们能软化坚结,润肠通便。然而,有些药物的味道与其药性并不完全相符。比如海螵蛸,它是乌贼鱼的内壳,虽然口尝不咸,但因其收敛作用,药性却属咸味。这正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海螵蛸出海水而不咸,其特性令人称奇。李时珍在编纂《本草纲目》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古书中的药味进行了订正。他新增了味药物,如淡竹叶、三七等,其性味都是他自己总结后记录下来的。除了四气五味以外,中药的特性还包括药物的归经、升降浮沉、七情、毒性、饮食禁忌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每味药物下分列了释名、集解、修治、发明、复方等八个项目,全面记述了药材、药性与临床应用三大部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为后代的医家所遵从,代代相传,不断总结纠正,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pz/1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