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90894.html

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外窍,故鼻病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与心·胆等脏腑以及脑髓·督脉等有关,胃·大小肠等的经络也都经过鼻部。引起鼻病的原因多为内火·积热。湿蕴生热,痰浊上壅,气机失利,以及风·寒·燥·火和疫疠的侵袭。鼻病常见的症状为鼻塞·流涕·鼻额头痛·不闻香臭·鼻出血等。肺虚卫气不固,复感寒邪,壅塞清窍,则鼻塞·流清涕;寒邪化热,则成臭涕。肺与大肠浊气上熏,清窍蒙蔽,则不闻香臭。心肺与胃肠热盛,至血热妄行,则鼻中出血。内热外风凝聚或清气不升,浊阴上扰,或胆热上移,均可致鼻额疼痛。鼻病的治疗方法友以下两种。

一·内服法:急性炎症,宜用清解寒毒;新受风寒,多与辛散。对于慢性炎症,可用清火·通气·除痰·去浊诸法。久病体虚者,又需清补。

二·外治法:有止血通气消肿的正气枕头等等。针灸对鼻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鼻窦炎中医称为“鼻渊”,慢性者又称“脑漏”。本病由于肺清肃或胆经之热上升,或头额长久受寒所致。其初起之诱因。多为风寒侵袭,郁久化热。鼻渊的辨证要点首分虚实。一般暴起,初病,体质壮实者多为实证;久病,体弱,病情缠绵,时轻时重者多虚中夹实,纯虚者少。实证应分清风、湿、热的偏重;虚证要注意气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同时还须辨别与肺、胆、脾(胃)、肾的关系。鼻涕的形色气味是辨证的重要依据。清涕,示风寒及体虚卫表不固;粘黄涕,示感受风热或风寒化热;黄脓涕黄稠量多,多为热毒蕴结,示湿热内蕴;臭涕,示热毒蕴藏,浊气弥漫;粘涕量多不断,示脾肺俱虚,气不摄津,或脑渗为涕;涕中夹血,多为燥火上干,但应警惕癌变。鼻渊以热证居多,病久可以伤气,多与肺有关。

一·急性型

〔主症〕鼻涕浊黄,有臭味,鼻塞不通,嗅觉不灵,晨起或下午头晕头痛。初起每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酸痛,四肢无力。脉浮数或滑数。症属内热不清,复感外风,郁而化热。

治疗原则:鼻渊初起属实者,当以祛邪为要;久病正虚,应注意扶正祛邪。祛邪之法,不外疏风、清热、除湿。虚以气虚为多,阴虚次之,阳虚较少。用药当留意益气而不助火,养阴而不碍湿。宣窍止涕之品,如苍耳、辛夷·白芷之类,各法中皆可适当选用。内外合治,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尤具特长,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治法〕散风清热。

〔方例〕苍耳子散加味:白芷·薄荷·辛夷·苍耳子·川穹·菊花·蚤休。发热恶寒,加荆芥·防风;头痛重,加藁本或者蔓荆子。

鼻利丸:白芷一两·川穹六钱·升麻·三钱·天麻六钱·防风一两·细辛三钱·蔓荆子一两·菖蒲八钱·薄荷五钱·桔梗六钱·甘草一两·浙贝一两·僵蝉五钱,上药共为细末。练蜜为丸,每丸二钱。每服一丸,每日二次。

实证:

1.肺经风热证

主要症状:鼻流多量黄白粘涕,鼻塞时作,嗅觉减退,鼻甲肌膜红肿,前额或颧部疼痛,全身并见发热恶寒,咳嗽痰多,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或滑数。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辛宣利窍。

常用方药:苍耳子散加黄芩、菊花、葛根、连翘。方中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疏风利窍,菊花、黄芩、葛根、连翘清解上焦风热。

2.胆腑郁热证

主要症状:鼻涕黄浊稠如脓,量多有臭味,鼻塞,嗅觉差,鼻窍肌膜红赤肿胀,头痛剧烈,或前额痛,或双侧太阳穴痛,或面部颧骨疼痛;并见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方法:清胆泻火,化湿通窍。

常用方药: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以苦泄胆火;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下行;当归、生地养血;柴胡为肝胆经引经药,使药达病所。并可同时服用笔者研制的藿胆丸行气化浊,凡胆火上薰,浊涕淋漓量多而臭甚者用之尤验。

3.脾经湿热证

主要症状:鼻涕黄浊量多,涓涓长流,涕带臭味,鼻塞较甚,嗅觉消失,鼻窍肌膜红肿,并见头痛剧烈,头重头胀不适,肢体困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

治疗方法:清脾化湿,芳香通窍。

常用方药:①黄芩滑石汤,方中黄芩、滑石、木通清热利湿;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蔻仁化湿祛湿,行气醒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适用于湿邪在中焦,湿热并见之鼻渊。②加味四苓散,方中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健脾利水,厚朴、陈皮行气化湿,芳香辟秽,用于脾经湿邪偏重之鼻渊。

虚证:

1.肺气虚寒证

主要症状:鼻涕粘白量多,无臭味,嗅觉减退,鼻塞或轻或重,鼻窍肌膜肿胀淡红,每遇风冷加重,并伴见头重头昏,自汗恶风,气短无力,懒言声低,咳嗽痰稀,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方法:益气温肺,散寒通窍。

常用方药:温肺汤,方中黄芪补气固表;升麻,葛根开发胃中清气;羌活、防风祛散风寒,除湿止痛;麻黄、葱白疏风散邪,宣利肺气;丁香芳香辟秽;甘草调和诸药。

2.脾气虚弱证

主要症状:涕多粘浊色白,久延不已,鼻塞不利,香臭难辨,头昏目眩,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食少,大便不实或溏泻,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疗方法:益气健脾,清利湿浊。

常用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方中参、芪、术、草补益中气,当归养血,陈皮调气,升、柴引清上行,有补气升清之功,对久病脾虚,气不摄津,涕下粘浊色白者,用之甚合病机。

3.髓海不充证

主要症状:涕出脓粘,或如鱼脑,涓涓不止,眩晕,耳鸣,视物不清,腰膝酸软,阴虚盗汗,颧红咽干,舌燥,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肾阳虚则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而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补肾填精,益脑止涕。

常用方药:①肾阴虚可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六味地黄丸滋肾阴,合生脉散乃取金水相生之意。②阴阳两虚可选用补脑丸。取参、芪以补气,鹿茸、熟地、萸肉、杞子、苁蓉、杜仲、菟丝子、五味子等以补肾填精,精足则能生髓,对久病髓海不充之鼻渊,用之有益脑止涕之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eizia.com/wwzpz/1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