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中草药药性大全
很多中药,是大家常用的,很多人煲汤、代茶饮常常用到,但提醒您一定要了解这些中药的药性与功效,否则别自以为养生保健却伤身: 山楂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 煎服,9~12g。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 三七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孕妇慎用。 淮山 平、甘、无毒。入肺、脾、肾、胃。 健脾、厚肠胃、补肺、益肾。 用于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遗精带下,小便频数,消渴,子宫脱垂。 感冒、温热、实邪及肠胃积滞者忌用。 枸杞 枸杞子:甘,平。枸杞叶:苦、甘;性凉。 枸杞子:养肝,滋肾,润肺。枸杞叶:补虚益精,清热明目。 黄芪 性温,味甘。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当归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或浸酒;或敷膏。 湿阻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天麻 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凡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1.平肝息风。天麻质润多液,能养血息风,可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2.祛风止痛。用于风痰引起的眩晕、偏正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南沙参 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 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北沙参 甘苦淡,凉。入肺、脾经。 养阴清肺,祛痰止咳。 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口渴。 风寒作嗽及肺胃虚寒者忌服。 石斛 味甘,性微寒。归胃、肾经。 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 芡实 甘、涩,平。归脾、肾经。 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玉竹 味甘,性平。归肺,胃经。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陈皮 温;辛、苦;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桂圆(龙眼)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百合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痰中带血,如百花膏。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如百合固金汤。 具有清心安神功效,用于热病余热未清,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 药用时煎服,10~30g。清心宜生用,润肺蜜炙用。 玉米须 玉米须味甘、淡,性平;归肾、肝、胆经; 具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的功效; 主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病,糖尿病,乳汁不通。有利尿降压功能。 红豆 味甘,性平。 能健脾利湿,散血,解毒。 用于水肿、脚气;产后缺乳,腹泻、黄疸或小便不利;痔疮,肠痈。 甜杏仁(南杏) 性苦微温,有小毒。 滋润养肺通便。 适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者。 紫苏 紫苏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这种植物有紫色的、绿色的和白色的,现在绿色的较为多见。 紫苏味辛,性温,归脾、肺经。 紫苏叶、紫苏梗均有辛温发散、理气宽胸的作用,但紫苏叶偏于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紫苏梗则长于理气宽胸、止痛安胎。 卷着苏叶吃烤肉会更香,因为烤肉吃多了不易消化,而苏叶具有暖胃理气助消化的功能,所以用它来卷着吃就可以避免出现那些不舒服的症状。 紫苏茶对睡眠具有一定的辅助调整的功效,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睡前喝一杯紫苏茶。 罗汉果 其性甘凉,清热润肺,止咳通便。 甘草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补五脏的中草药大全,好实用 一、补心脏中药 当归: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人参: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 麦门冬:解渴祛烦,补心清肺,有热自安。 远志:能驱惊悸,安神镇心,令人多记。 川芎:能止头疼,养新生血,开郁上行。 二、补肾脏中药 熟地黄: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髭黑发, 龟板:滋阴补肾,除崩续筋,更医颅囟。 覆盆子:肾损精竭,黑须明眸,补虚续绝。 牛膝:除湿痹痿,腰膝酸痛,益阴补髓。(少用) 杜仲:强筋壮骨,足痛腰疼,小便淋沥。(少用) 三、补肝脏中药 沙参: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酸枣仁:敛汗祛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薏苡仁:专除湿痹,筋节拘挛,肺痈肺痿。 山茱萸:涩精益髓,肾虚耳鸣,腰膝痛止。 诸醋:积瘕可去,产后金疮,血晕皆治。 四、补脾脏中药 白术: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驱痰痞。 山药:理脾止泻,益肾补中,诸虚可治。 陈皮:顺气宽膈,留白和脾,消痰去白。 柴胡: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少用) 白茯苓: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五、补肺脏中药 天门冬: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紫菀:痰喘咳逆,肺痰吐衄,寒热并济。 五味子:生津止渴,久嗽劳虚,金水枯竭。 麦门冬:解渴祛烦,补心清肺,有热自安。 沙参: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六、补胃腑中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芡实:能益精气,腰膝酸痛,皆主湿痹。 山药:理脾止泻,益肾补中,诸虚可治。 陈皮:顺气宽膈,留白和脾,消痰去白。 半夏:健脾燥湿,痰痿头疼,嗽吐堪入。 七、补胆囊中药 当归: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山茱萸:涩精益髓,肾虚耳鸣,腰膝痛止。 酸枣仁:敛汗祛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五味子:生津止渴,久嗽劳虚,金水枯竭。 胡椒:心腹冷痛,下气温中,跌扑堪用。 八、补大肠中药 诃子:涩肠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敛肺。 五倍子:疗齿疳疾,痔癣疮脓,兼除风热。 龙骨:梦遗精泄,崩带肠痈,惊痫风热。 砂糖:润肺利中,多食损齿,湿热生虫。 石蜜:入药炼熟,益气补中,润燥解毒。 九、补小肠中药 牡蛎:涩精止汗,崩带胁疼,老痰祛散。 石斛:却惊定志,壮骨补虚,善驱冷痹。 甘草梢: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十、补膀胱中药 龙骨:梦遗精泄,崩带肠痈,惊痫风热。 续断:接骨续筋,跌扑折损,且固遗精。 菖蒲:开心通窍,去痹除风,出声至妙。 益智仁:安神益气,遗浊遗精,呕逆皆治。 黄芩:枯泻肺火,而清大肠,湿热皆可。 中草药别名大全,收藏下来备用(收集整理全草类中药别名节选,方便大家收藏参考!其中如有错误,欢迎勘正指导。)全草类 苦地丁:地丁、地丁草、苦地丁、苦丁茶、如意草; 甜地丁:地丁、甜地丁、萝卜地丁、米口袋、米布袋;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紫地丁、箭头草、犁头草、疔毒草、堇菜地丁; 石见穿:石打穿、石见穿、石大穿、石大川、华鼠尾、黑面风; 寻骨风:清骨风、白毛藤、白面风、寻骨风、巡骨风、兔耳草、猫耳朵; 积雪草:积雪草、崩大碗、马蹄草、地钱草、落得打; 泽兰:水香、水泽、泽兰、龙兰、孩儿菊; 佩兰:佩兰、香佩兰、兰草、香草、燕草、熏草、千金草; 千里光:千里急、千里明、千里光; 农吉利:野百合、鼠卵草、野芝麻、农吉利; 瞿麦:巨麦、瞿麦、石竹、巨句麦、剪刀花; 石韦:石韦、石苇、大石韦、独叶茶、石皮、石剑、石尾、金星草; 荆芥:荆芥、姜芥、郑芥、荆芥炭; 芥穗:芥穗、芥禾、荆芥穗、芥穗炭; 马齿苋:马苋、马齿苋、马齿草、马齿菜、马铃菜、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长命苋; 瓦松:瓦松、瓦花、瓦莲花、瓦宝塔、瓦松景天; 茵陈蒿:茵陈、白蒿、因尘、茵陈蒿、绵茵陈、安吕草; 蒲公英:公英、卜公英、蒲公英、黄花地丁、通天草、黄花郎、白鼓钉、奶汁草、凫公英、金簪草、婆婆丁、鹁鸪英、蒲公丁; 卷柏:卷柏、万岁、万岁草、不死草、岩松、还魂草、九死还魂草、卷柏炭; 藿香:火香、藿香、广藿香、南藿香、兜娄婆香、藿去病; 好送送健康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nz.com/wwzcd/4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承天百科一天一学,中药干姜
- 下一篇文章: 承天百科一天一学,中药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