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199收涩药五味子乌梅诃
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试卷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题,每小题2分,共分 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中药学约占13%,方剂学约占13%,共约78分。 本节笔记对照考纲内容: 6.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注意:备考笔记中有关中药及药性的相关内容,仅供学术探讨与备考复习,中药并非无毒副作用,合理运用中医处方要遵循“合理的中医学辨证”这个前提,请不要自行验药,一切要遵医嘱。 (一)五味子 1、药性: 性温,味酸、甘。 2、功效: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3、主治病证: 用治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4、常用配伍: 治阳痿不起:五味子、菟丝子、蛇床子各等分。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饮服三丸,日三。(《千金要方》) 治滑泄:陈米、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赤石脂(研)各30克。上为末。每服6克,粟米汤饮调下,日进三服。(《世医得效方》豆蔻饮) 治睡中盗汗:五味子30克,研末,以唾调作饼。敷脐上,以布扎定后睡,候天明取下,一二晚汗即上。(《医方一盘珠》) 治肺经感寒,咳嗽不已:白茯苓克,甘草90克,干姜90克,细辛90克,五味子75克。上为细末。每服6克,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普济方》五味细辛汤) 治小儿暴嗽:五味子、桂(去粗皮)、干姜(炮)等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3克,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量大小加减温服。(《圣济总录》五味子汤) 5、用法用量: 用量2~6克,煎汤内服;研末,每次1~3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煎水洗。 6、使用注意: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五味子和五倍子都是敛肺的药物,区别在于五味子性酸,温,对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亦有治疗作用,感冒、麻疹初期不宜使用。五倍子性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功效解毒消肿,收湿敛疮、止血等功效,可以用于疮疡、溃疡、肛门推出、子宫下垂等,湿热泻痢疾者忌用。 (二)乌梅 1、药性: 味酸、涩,性平。 2、功效: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3、主治病证: 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4、常用配伍: 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御米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 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治咽喉肿痛:乌梅30g,双花60g,雄黄12g。为末,蜜丸,每丸3g。每次含化1丸,徐徐咽下,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6、使用注意: 有实邪者忌服。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乌梅与五味子均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作用。常用于肺虚久嗽,久泻、久痢不止之证以及阴伤口渴、消渴等证。 五味子又能滋肾、固涩、敛汗、益气及宁心安神;凡肺肾两虚喘咳,肾虚之遗精、滑精,自汗、盗汗,阴血亏损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皆可用之。 而乌梅又具安蛔止痛、止血之功。多用于蛔厥腹痛,呕吐,崩漏不止,便血之证。 (三)诃子 1、药性: 味苦、酸、涩,性平。 2、功效: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火利咽。 3、主治病证: 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哑。 4、常用配伍: 治久咳,语声不出:诃子(去核)一两,杏仁(泡,去皮、尖)一两,通草二钱五分。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煨生姜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济生方》诃子饮) 治失音,不能言语者:诃子四个(半炮半生),桔梗一两(半炙半生),甘草二两(半炙半生)。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童子小便一盏,同水一盏,煎至五七沸,温服。(《宣明论方》诃子汤) 治老人久泻不止:诃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矾一两(烧灰)。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诃黎勒散) 治气利:诃黎勒十枚(煨),为散,粥饮和,顿服。(《金匮要略》诃黎勒散) 治肠风泻血:诃黎勒十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白芷、防风、秦艽各-两。俱微炒,研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5、用法用量: 用量3~9克,内服煎汤。 6、使用注意: 凡外邪未解,内有湿热火邪者忌服。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蒙医药使用诃子远比中医药广泛。 《四部医典》将诃子分为“尊胜、无畏、甘露、增生、干瘦”五类,并指出诃子具有六味、八性、十七效、三化味。16世纪,达日茂玛仁巴·罗布桑朝日嘎所著《金光注释》认为“尊胜诃子具六味;无畏诃子味辛苦;甘露诃子味甘酸;增生诃子味甘涩;干瘦诃子味苦涩。”《认药白晶鉴》在论述诃子形状时指出“尊胜类似葫芦尾巴,具六味,能医治多种疾病无畏类具五个棱,椭圆形,色黑,对治疗腿病及邪魔病疗效显著;甘露类色黄,肉厚,能使瘦者肥满,增生类灰黄色,圆瓶状,益于医治疮伤;干瘦类肉少,褶多,能医治小儿‘协日’热。”印度《八支》认为“诃子味涩,化味甘,无咸味,性糙,大温”等。也有人认为诃子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能。 清代罗布桑泉布勒所编著的《蒙医药选编》称诃子“为汁斗治诸病之上品”。蒙医药认为词子是药物之帝,医治百病,“诃子握在手,用法记在心”,足见词子在蒙医药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蒙医药理论认为“赫依”(气、风)、“协日”(火)、“巴达干"(水、土)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三要素"(亦称“三邪”),三者彼此协调、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如果一方出现盛衰或太过与不及,人体就会生病。而诃子六味具全,被誉为调节“三要素”主要药。金色诃子能抑“协日”、收敛创伤、生肌消食、解毒;诃子医治诸病、解毒调元;藏青果具有增强视力,消肿之功效。统而言之,诃子主治赫依病、协日病、巴达干病。心神不安、饮食不消、腹胀腹泻、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鼻炎鼻衄、骨伤、狂犬病、中毒及蛇毒等。总之,在治疗各科疾病的方剂中,大多数均含有诃子。如阿如拉(诃子)三味、阿如拉四味、阿如拉十味等,比比皆是。 上文来源:曲龙.诃子在中蒙医药中使用的异同及展望[J].中外医疗,,27(10):52-53. (四)肉豆蔻 1、药性: 味辛,性温。 2、功效: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3、主治病证: 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4、常用配伍: 治霍乱呕吐不止:肉豆蔻一两(去壳),人参一两(去芦头),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粟米二撮,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 湿热泻痢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肠风下血,胃火牙痛及湿热积滞均不宜用。 孕妇、儿童慎用。 食用肉豆蔻的剂量不能过大,过量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出现昏迷和惊厥。 肉豆蔻与铜相遇,会导致效果降低和毒性反应增多,因此烹调过程中忌用铜材质的器皿。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而肉豆蔻温中涩肠、行气消食,主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 (五)赤石脂 1、药性: 味甘、酸、涩,性温。 2、功效: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 3、主治病证: 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外治疮疡久溃不敛,湿疮脓水浸淫。 4、常用配伍: 治少阴病下利脓血者: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热,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伤寒论》桃花汤)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治妇人久赤白带下:赤石脂一两,白芍一两,干姜一两(炮裂,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5、用法用量: 9~12g,先煎。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6、使用注意: 不宜与肉桂同用。 7、赤石脂与禹余粮功效的异同: 共同点:二者均有涩味,可归大肠、脾经。均有止泻、止血、止带的作用,都可治久泻久痢、便血、崩漏、带下等证。两者还常相须为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但孕妇均应慎用。 不同点:赤石脂性偏温,对寒性久泻久痢及滑脱不禁的效果好,且煅后外用有收湿敛疮生肌之功,可用于疮疡久溃、烧烫伤、黄水疮及外伤出血等证。但湿热积滞泻痢者应忌服,赤石脂还畏官桂,不能与之同用。禹余粮性平,质重趋降,其固肠止泻力稍弱于赤石脂,其功专固涩下焦。 (六)山茱萸 1、药性: 味酸、涩,性微温。 2、功效: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3、主治病证: 用于眩晕耳呜,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4、常用配伍: 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扶寿精方》草还丹) 治寒温外感诸症,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蜜炙)三钱。水煎服。(《衷中参西录》来复汤)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 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山茱萸又名蜀枣、枣皮,为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每年秋、冬季果实颜色变红后采摘,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及时去除果核,干燥即可入药。其性微温,味酸,具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的功效,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为补肾益肝的常用中药。 吴茱萸又名吴萸、左力,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性温,味辛苦,有毒。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用于治疗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口疮溃疡、齿痛、疝气、脚气、湿疹及黄水疮等症,为开郁化滞、逐冷降气的常用药。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nz.com/wwzcd/3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129199收涩药五味子乌梅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