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谱五味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其南北之分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分界线。后来,南五味子已从五味子的基源中独立出来。 对于它的生长情况,《本草纲目》有一句话尤能简单概括之,谓其“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长六七尺。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莲花状。七月成实,丛生茎端,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入药生曝不去子。” 五味子虽是以子为名,但是说的是它果实,成熟的果实犹如一串串的花椒挂在树头一般,其浆果多汁、味酸而微涩,有花椒气味,并且可以食用,是很多人儿时最喜爱的浆果。 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五味子就被列为上品中药。而在唐代《新修本草》则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这也是五味子之名的出处。其虽五味俱全,但主要还是以皮肉上的酸、甘之味比较突出。酸能生津、收涩,故五味子具有敛肺止咳、生津止汗、宁心安神、涩精止泻等功效,因此也被誉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其甘味主要体现在滋养肾脏之处,像治疗不孕不育的千古名方“五子衍宗丸”就有其一席之地。事实上,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在《张氏医通》里有一名为“都气丸”的方剂就是以六味地黄丸加一味五味子而成。 五味子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滋补强壮之力,其强身健体之效更是中外闻名。据说,在济州岛,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两件宝:一个是泡菜,另一个就是五味子。 不过,酸性不怎么符合人们的饮食口味,因此古人才会把五味子制成其他的剂型,比如膏剂、酒剂等。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就记述了慈禧服用“五味子膏”的医案:“五味子八两,水洗净,浸半日,煮烂,滤去滓,再熬似饴,少加蜂蜜收膏。”这点倒像极了现代的一些父母会在高考前给子女服用“五味子糖浆”的感觉。无它,五味子有“宁心安神”作用罢了。至于五味子泡酒,又得耗费点精力了,要经清洗、风干、磨碎、炒香、入粮食酒密封几个步骤,浸足半月才是美味的五味子酒。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味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木酚素、类黄酮等,可促进细胞排泄废物效率,供应更多氧气,提高记忆力,增强免疫力,其滋补之功由此可见。除此之外,五味子还能促进肝脏的解毒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的肝细胞,抑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从而起到降低转氨酶和保护肝脏的作用。有些学者甚至从五味子的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衍生物开发出了联苯双酯、双环醇等一些临床最为常用的保肝药品,这也是国家走中药现代化之路所获成就的典型例子。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nz.com/wwzcd/1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农村人小时候吃过的十大野果排行榜,排名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